时间: 2025-05-06 03:05: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3:05:04
责竹 田兰芳
我闻昔人言,不可居无竹。
一日少此君,顿使面貌俗。
绕舍长儿孙,汉书亦省读。
常思一亩宫,辟向渭川曲。
今夏假馆处,横窗饶寒玉。
谓可浣尘襟,切磋比淇澳。
而乃出入间,多见异标目。
烟敛失潇洒,月来伤局促。
无实致丹山,有音殊嶰谷。
似畏淇园伐,如睹湘江哭。
疑余非德邻,坐令形神辱。
不见芝兰生,无人亦芬馥。
松柏挺苍翠,曾不移寒燠。
君子秉贞操,所贵在幽独。
因物有加损,怪尔终碌碌。
我听说古人说过,不可以没有竹子居住。
一旦没有了竹子,立刻让人显得俗气。
家里环绕着儿孙,连《汉书》也懒得读。
常常想起一亩的竹园,开辟在渭水的曲岸。
今夏借住在馆子里,窗外满是寒玉般的竹子。
以为可以洗尽凡尘,切磋文采如淇澳那样。
然而出入之间,却常见到异样的标志。
烟雾散去失去了潇洒,月光来临却显得局促。
没有真正到达丹山,却有音韵如嶰谷那样。
似乎害怕淇园被砍伐,仿佛看到湘江在哭泣。
怀疑我不是德行的邻居,让我形神受辱。
看不到芝兰生长,无人也无法散发芬芳。
松柏挺立苍翠,曾经不因寒暑而改变。
君子坚持贞操,所珍视的在于幽静的独处。
因事物的变化而增损,怪你最终也只是碌碌无为。
田兰芳,清代诗人,致力于诗歌创作,风格清新自然,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高尚品德的追求。
此诗写于田兰芳在外居住期间,表达了他对竹子的喜爱和对周围环境的失望,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自然与文化的重视。
《责竹》这首诗,蕴含了诗人对竹子的深厚感情以及对生活环境的反思。诗中开篇即引用古人言论,强调竹子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传达出竹子不仅是植物,更是一种文化象征。诗人在描绘竹子之美的同时,也表现出由于缺乏竹子而产生的生活困境,令他感到失落和不安。
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通过对比,展示了自己所处环境的乏味与无趣。在“出入间,多见异标目”一语中,诗人感受到的异样标志,正是对环境的不满与渴望重拾自然的追求。诗中反复提到的竹子,似乎成了诗人心灵的寄托,是他内心高洁品德的象征。
结尾部分,诗人总结了君子的修养与修身之道,强调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自我保持清白与独立的重要性。全诗既是对竹子的赞美,也是对社会现状的反思,展现了诗人的理想与追求。
我闻昔人言,不可居无竹。
听说古人说过,居住的地方不能没有竹子。
一日少此君,顿使面貌俗。
一旦缺少了竹子,顿时让人显得平庸。
绕舍长儿孙,汉书亦省读。
家里儿孙环绕,却连《汉书》都懒得读。
常思一亩宫,辟向渭川曲。
常常想着那一亩竹园,就开辟在渭水的曲岸上。
今夏假馆处,横窗饶寒玉。
今年夏天借住在馆子里,窗外满是寒玉般的竹子。
谓可浣尘襟,切磋比淇澳。
以为可以洗净凡尘,切磋文才如淇澳那样。
而乃出入间,多见异标目。
然而出入之间,却常见到奇怪的标志。
烟敛失潇洒,月来伤局促。
烟雾散去失去潇洒,月光来临却显得局促。
无实致丹山,有音殊嶰谷。
没有真正到达丹山,却有音韵如嶰谷那样。
似畏淇园伐,如睹湘江哭。
仿佛害怕淇园被砍伐,像看到湘江在哭泣。
疑余非德邻,坐令形神辱。
怀疑我不是德行的邻居,让我形神受辱。
不见芝兰生,无人亦芬馥。
看不到芝兰生长,无人也无法散发芬芳。
松柏挺苍翠,曾不移寒燠。
松柏挺立苍翠,曾经不因寒暑而改变。
君子秉贞操,所贵在幽独。
君子坚持贞操,所珍视的在于幽静的独处。
因物有加损,怪尔终碌碌。
因事物的变化而增损,怪你最终也只是碌碌无为。
《责竹》通过对竹子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及对社会风气的失望,同时强调了君子应持有的独立与贞操,体现了诗人的人文关怀与理想追求。
诗中提到的“竹”象征着什么?
诗人最想念的地方是?
诗中提到的“君子秉贞操”强调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