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02:21: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02:21:31
山居杂咏 其三
法杲 〔明代〕
暮投岩下寺,路失问潺湲。
月出翻嫌树,云归不辨山。
石桥临水断,茅屋映溪关。
别有高栖者,钟声杳霭间。
傍晚我来到岩下的寺庙,迷失了方向,无法询问那潺潺流水的去处。
月亮升起,却又因树影而感到不快,云彩归去,山峦渐渐模糊不清。
石桥边与水相接,却已断了通路,茅屋的影子映照在溪边的关口。
别有一处高居的人,钟声在幽深的雾霭中传来。
作者介绍:法杲,明代诗人,擅长写山水诗,关注自然与人文的结合,作品多表达隐逸生活的情趣。
创作背景:该诗成作于法杲在山中隐居时,反映出诗人对宁静自然的向往与对生活的思考。
《山居杂咏 其三》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暮色中的山居情景,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孤寂。诗的开头,诗人描绘了自己傍晚时分来到岩下寺庙的情景,迷失在幽静的环境中,无法找到前行的方向。这种迷失不仅是对空间的迷失,更是一种心灵上的迷茫。随后的描写中,月亮的出现与树木交织,形成了一种美丽却又令人厌烦的意象,似乎暗示着诗人对美丽事物的复杂感情。云彩的归去让山的轮廓变得模糊,这恰恰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无奈。
接着,诗中提到的“石桥临水断,茅屋映溪关”则显示出一种人与自然的隔离感。茅草屋的倒影映在溪边,形成了一幅宁静的画面,却也让人感受到一种孤独。最后一句“别有高栖者,钟声杳霭间”让人思考高居的隐士生活,钟声在幽暗的雾霭中传来,似乎在向世人诉说一种难以言表的哲理。这首诗通过对山居生活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内心的孤独,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隔离。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人《山居杂咏 其三》的主要意象是什么?
“月出翻嫌树”这句中的“翻嫌”是什么意思?
诗中提到的“高栖者”最可能指代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