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2:36: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2:36:43
岁晚归休老学庵,
敢嗟白首滞周南。
在廷不欠秃翁一,
开径宁无益友三。
地岂长房之可缩,
天非邹衍所能谈。
桓郎狭小胶师说,
未必雄书远过聃。
年末时分,我回到老学庵,
怎敢抱怨白头老身滞留在周南。
在朝廷里,我不欠那秃头老翁一分,
开辟的道路上难道没有三位有益的朋友?
大地怎么可能被长房所缩小,
天空又不是邹衍可以随意谈论的。
桓郎的见识狭隘,胶师的说法,
未必能比雄书更远超过老聃的智慧。
刘克庄是宋代著名的诗人、政治家,生于南宋时期。他的诗风以清新、典雅著称,擅长五律和七律,同时也有深厚的词作造诣。刘克庄生活在战乱频繁的时期,常常以诗歌抒发个人的政治理想和生活感受。
此诗创作于诗人晚年,反映了他对个人处境的思考与感慨。诗中表达了对老年生活的无奈、对政治生涯的回顾以及对友谊的珍视。
刘克庄的这首诗通过平实的语言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慨。诗的开头,诗人以“岁晚归休老学庵”开篇,直接点出自己的年岁已高,已然归隐于学庵,展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姿态。紧接着,他以“敢嗟白首滞周南”表达了对自己未能在朝廷施展抱负的失落感,白头苍苍却依旧感到滞留于周南,暗含了对政治生涯的不甘。
诗中反复提到的一些典故,如“长房”和“邹衍”,则体现了诗人的哲学思考。他以“地岂长房之可缩”来质疑世俗的限制,以“天非邹衍所能谈”来否定随意的哲学推理,显示出一种对真理的探求与坚持。此外,诗的最后两句“桓郎狭小胶师说,未必雄书远过聃”则体现了诗人对当代年轻学者的批判,认为他们的见识可能不及老聃。
整首诗在抒发个人感慨的同时,也展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对当代社会的反思,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哲理思考。正是这种深邃的思想,使得刘克庄的作品在当时具有普遍的共鸣,至今仍然引人深思。
整首诗表达了刘克庄对年老后的无奈、对政治生涯的反思,以及对传统智慧的尊重,鼓励人们在面对困境时保持理智与清醒。诗中充满了对友谊的渴望与对当代年轻学者的批判,展现出诗人深邃的哲理思考。
诗中提到的“老学庵”象征什么?
A. 隐逸生活
B. 繁华都市
C. 历史遗迹
D. 经济中心
“在廷不欠秃翁一”中,“秃翁”指的是:
A. 一位老朋友
B. 一位权威
C. 一位哲学家
D. 一位商人
诗人对年轻学者的态度是:
A. 支持
B. 中立
C. 批判
D. 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