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7:25: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7:25:05
渔家傲 其七 滇南月节
作者: 杨慎 〔明代〕
七月滇南秋已透。
碧鸡金马山新瘦。
摆渡村西南坝口。
船放溜。
松花水发黄昏后。
七夕人家衣襮绣。
巧云新月佳期又。
院院烧灯如白昼。
风弄袖。
刺桐花底仙裙皱。
在七月的滇南,秋意已经显露出来。碧鸡和金马山在这个季节显得格外消瘦。渡船停靠在村西南的坝口,船儿轻轻漂荡。松花水在黄昏时分变得微黄。七夕节那天,家家户户都穿着绣花衣裳,巧妙地迎接着新月的美好时光。庭院里点燃的灯火如同白昼一般明亮,微风拂动着衣袖,在刺桐花下,仙女的裙摆微微起皱。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杨慎(1488年—1559年),字德舜,号慎庵,明代诗人,文学家,因其极具才情与人文学识而受到当时社会的高度评价。他的诗词风格多样,擅长描写自然景色与人情风俗。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明代,正值农历七月,正是七夕节的时节,诗人通过描绘滇南的美丽秋景与节日情景,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渔家傲 其七 滇南月节》是一首描写滇南七夕节美丽风景及人情的诗作。全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滇南的自然风光和浓厚的节日氛围,展现出一种温馨和谐的生活景象。诗的开头以“七月滇南秋已透”引入,瞬间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秋天,碧鸡与金马山的描绘则增加了地域特征,使得画面更加生动。
接着,诗人通过“摆渡村西南坝口”展现了人们的生活场景,渡船的描写让人感受到水乡的宁静与安逸。而“松花水发黄昏后”则通过细节表现出黄昏的迷人气息,仿佛水面在黄昏的映衬下闪烁着温柔的光泽。
诗的后半部分回归到节日的主题,“七夕人家衣襮绣”生动地展现了人们为节日所做的准备,衣衫的绣花不仅体现了人们的审美情趣,也传达出节日的喜庆气氛。“风弄袖”和“刺桐花底仙裙皱”的描写,则更是为整首诗增添了几分灵动与优雅,仿佛能听见风拂过衣袖的轻声。
整首诗情景交融,通过细腻的描绘与丰富的意象,使读者不仅能感受到滇南秋日的美丽,也能体验到七夕节的温馨与浪漫,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传统节日的赞美。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滇南七夕节的描绘,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展现了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七月滇南秋已透”中的“秋已透”意指:
A. 秋天已经开始
B. 秋天马上结束
C. 秋天的气候很冷
诗中“船放溜”意指:
A. 船在水中静止不动
B. 船在水中轻轻漂浮
C. 船已经离开
“七夕人家衣襮绣”中提到的“衣襮”主要指:
A. 普通衣服
B. 绣有花纹的衣服
C. 旧衣服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对比杨慎的《渔家傲》与李白的《静夜思》,前者着重于节日的热闹与美丽景象,后者则是在寂静的夜晚中思念亲人,两者都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情感深度。
以上内容对《渔家傲 其七 滇南月节》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与分析,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