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3:58: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3:58:37
送渭州刘太保
梅尧臣
月黑见旄头,芒角渐西向。
八月边草黄,胡人马初壮。
无奈我兵雄,方为汉偏将。
尝闻登坛人,亦未免得丧。
得为凯歌还,铙鼓喧亭障。
千蹄使椎牛,百瓮令设醠。
丧乃军之羞,节制由处上。
进退从其呼,何能求必当。
二事非己专,愿思古挟纩。
在黑暗的夜晚,远远望见旄头,角弓渐渐向西倾斜。
八月的边地,草木已泛黄,胡人的战马正初显壮健。
无奈我军虽雄壮,仍然是汉朝的偏将。
我听说登坛的将领,也未必能逃脱失败的命运。
如果能凯旋归来,铙鼓声喧天,响彻亭阁之间。
千匹马奔腾,宰杀牛只,百坛美酒准备就绪。
失败是军队的耻辱,指挥权在于上级。
出征和撤退都得听从号令,何能奢求必定胜利?
这两件事并非我个人能决定,希望能够古人智慧为鉴。
作者介绍
梅尧臣是宋代著名诗人,以擅长描写风景、抒情见长。他的作品语言简洁,情感真挚,常常反映出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怀。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南宋时期,背景是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的战争。诗人以送别刘太保为契机,表达对战争的反思以及对将领的祝福。
《送渭州刘太保》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深刻反思的诗作。梅尧臣通过描绘荒凉的边境景象,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士兵的艰辛。诗中的“月黑见旄头”与“芒角渐西向”暗示了夜晚的紧张气氛,使读者感受到战争的压迫感。接着,诗人提到胡人马初壮,暗示敌人势力的增强,进一步加深了双边的对抗。
诗的中间段落,梅尧臣对刘太保的期许与担忧相交织。他意识到即使是英勇的将领,也难免遭遇失败,反映了对战争命运无常的无奈。最后几句通过对胜利的期待与对失败的耻辱的对比,表达了对军事指挥的复杂情感,既有对士兵的期待,也有对上级决策的无奈。
整首诗不仅是对刘太保的送别,更是对战乱年代人们命运的深刻思考。诗人的情感真挚而深沉,使得这首诗在历史长河中仍然具有其独特的价值。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战争的残酷,反映出诗人对士兵的关怀、对战争的无奈和对胜利的渴望,揭示出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渺小与无力感。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战斗的场景,还承载了诗人对历史、对战争的深刻思考。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胡人”指的是哪一类人群?
A. 汉朝士兵
B. 北方少数民族
C. 南方农民
D. 中原商人
“月黑见旄头”一句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期待
B. 紧张
C. 快乐
D. 悲伤
诗中提到的“凯歌”象征着什么?
A. 失败
B. 胜利
C. 离别
D. 思念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王昌龄的《出塞》同样描绘了边疆战斗的情景,但更多侧重于个人的豪情壮志,而梅尧臣则更关注于战争的整体命运与将领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