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送毛秘校罢宣城主簿被荐入补令》

时间: 2025-04-27 06:31:18

诗句

良骥不必大,腾羁已超迈。

良弓不待寒,调弦自劲快。

宣城古大邑,听讼易聋聩。

君能抉其塞,宰与民共赖。

自当割鸡用,刃必无钝败。

尝闻开元时,令长多赐戒。

戒石今尚存,世异事不背。

以此赠行行,无酒勿我怪。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6:31:18

原文展示

良骥不必大,腾羁已超迈。
良弓不待寒,调弦自劲快。
宣城古大邑,听讼易聋聩。
君能抉其塞,宰与民共赖。
自当割鸡用,刃必无钝败。
尝闻开元时,令长多赐戒。
戒石今尚存,世异事不背。
以此赠行行,无酒勿我怪。

白话文翻译

优秀的良马不必多么庞大,腾空而起时早已超越了平常的限制;
优秀的弓箭不需要寒冷的天气,调好弦后自然会显得有力且灵活。
宣城是个古老的大城市,听诉讼的人容易变得耳聋眼盲;
您能把堵塞的问题挑出来,治理和百姓都可以依赖您。
就像割鸡时用的刀,必然不能钝而损坏。
我曾听说开元年间,县令常常受到警戒。
如今戒石还在,世事虽不同但教诲不会改变。
以此诗赠送您远行之际,若无酒请不要怪我。

注释

  • 良骥:优秀的马,指天赋与能力。
  • 腾羁:指马跳跃腾飞的姿态。
  • 良弓:指优秀的弓,强调其品质。
  • 宣城:指历史悠久的城市,可能指安徽省的宣城市。
  • 聋聩:耳聋,听不清楚。
  • 抉其塞:挑出问题的堵塞点。
  • 割鸡用:比喻治事时的工具或手段。
  • 开元:指唐朝开元年间,盛世时期。
  • 戒石:警示之石,古代用来警戒官员的石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圣俞,号青溪,南宋著名诗人、词人。梅尧臣的诗歌以清新自然、格调高雅著称,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风光和人情世态,风格独特,影响深远。

创作背景:本诗是梅尧臣送别毛秘校的诗作,毛秘校被推荐担任宣城主簿,诗中表达了对毛秘校的祝福与期望,同时也寄托了对官员的期望,希望其能明察秋毫,体恤民情。

诗歌鉴赏

此诗通过对马与弓的比喻,表现了对优秀人才的期待。开头两句“良骥不必大,腾羁已超迈”强调了人才的潜力与能力,并不在于外表的庞大,而在于内在的素质和才能。接着用“良弓不待寒,调弦自劲快”来说明优秀的工具(人才)在适当的时机总能发挥其最佳状态。

随后,诗人对宣城的描述,指出了这个城市在审理诉讼时的弊端,表现了社会上的一些问题。诗人希望毛秘校能够以其智慧“抉其塞”,为民所依赖,展现出对新任职者的殷切期盼。最后的两句提到历史的教训,提醒新任官员要吸取经验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整首诗在结构上呈现出一种递进关系,既有对个人能力的赞美,又有对社会责任的强调,体现了梅尧臣对理想官员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社会的关切。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良骥不必大:优秀的骏马不必体型巨大,强调内在价值。
  2. 腾羁已超迈:马在腾飞时已经超越了原有的限制,表达人才的潜能。
  3. 良弓不待寒:优秀的弓不需要寒冷的天气来证明自己的力量。
  4. 调弦自劲快:弓的弦调好后自然会显得有力且灵活,强调准备的重要性。
  5. 宣城古大邑:描述宣城的历史与规模。
  6. 听讼易聋聩:讼事繁杂,容易让人失去敏锐的判断力。
  7. 君能抉其塞:期待毛秘校能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8. 宰与民共赖:治理者与百姓相互依赖,强调官民关系。
  9. 自当割鸡用:比喻工具的准确性与效率。
  10. 刃必无钝败:工具必须锋利,才能有效工作。
  11. 尝闻开元时:提到历史上开元盛世的教诲。
  12. 令长多赐戒:官员常常受到警示和教诲。
  13. 戒石今尚存:戒石至今仍在,体现教诲的持久性。
  14. 世异事不背:时代虽然不同,但道理不变。
  15. 以此赠行行:用这首诗来赠送即将离去的朋友。
  16. 无酒勿我怪:如果没有酒请不要责怪我,显出诗人的谦逊与幽默。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马与弓比喻优秀的人才与工具,形象生动。
  • 对仗:如“良骥不必大,良弓不待寒”,对仗工整,增强了音韵美。
  • 排比:通过一系列的例子展示能力与责任。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对优秀人才的期望和对社会责任的关注,强调官员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同时传达了对历史经验的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良骥:象征优秀的人才。
  2. 良弓:象征高效的工具或能力。
  3. 宣城:代表地方治理的环境与背景。
  4. 戒石:象征历史教训与警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良骥”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马
    • B. 一种工具
    • C. 一种鸟
    • D. 一种草
  2. “宰与民共赖”中的“宰”指的是什么?

    • A. 百姓
    • B. 政府
    • C. 官员
    • D. 商人
  3. 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 A. 赞美自然
    • B. 对人才的期待与社会责任
    • C. 描写旅行
    • D. 讨论历史

答案

  1. A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之涣《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 梅尧臣的《送毛秘校罢宣城主簿被荐入补令》与杜甫的《春望》均表现了对人才的期望与社会的关注,但梅尧臣更侧重于个体的责任与才能,而杜甫则更关注国事与民生的困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梅尧臣全集》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六月喜雨三首 次奉少游梅韵 瓦店雨作四首 郡中上元灯减旧例三之二而又迎送使客七首 雨后晚步郡圃二首 其一 雨作,抵暮复晴五首 寄题太和丞公沈君公馆亭台四咏·真清亭 正月二十四夜,朱师古少卿招饮小楼看灯二首 芗林五十咏 其十四 竹斋 赠刘惠卿二首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包含襟的词语有哪些 穷心剧力 喉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反躬自责 连枝分叶 碧草如茵 趾高气扬 递宿 釆字旁的字 襧赏 匕字旁的字 矛字旁的字 阱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風字旁的字 口字旁的字 怀材抱德 藻仗 外勤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