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6:07: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6:07:03
惭愧劳薪入爨声,长安犹问破琴名。
新栖又长双桐子,珍重南枝慰月明。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所做的工作的惭愧,听见柴火在炉灶中的劈啪声,便想起自己在长安时的声名远播,然而如今却被问起那破旧的琴曲名。新栖息的双桐树上又长出了果实,珍重南面的枝条,愿它们在明月下安慰我。
黎遂球,明代诗人,生活在一个文化发展繁荣的时期。他的诗作多反映个人情感与社会环境的关系,风格清新自然。
这首诗作于春天,诗人在此时受到宗伯陈秋涛师的惠赠,表达了对春天的感慨以及对自身处境的反思。
这首诗用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复杂的情感。诗的开头以“惭愧”二字直接点明了作者的情感基调,显示了他对自身地位的自省。诗中提到的“爨声”不仅是生活琐事的描绘,也反映了作者对自己过往的名声的追忆与对现状的失落。接着提到“长安”,这个象征着繁华与荣耀的城市,更突显了作者与过去的对比,表现出对名声的渴望和对现状的无奈。
而后半部分则转向了对自然的描绘,“新栖又长双桐子”暗示着生命的延续与希望,表达了在困境中仍能寻找到慰藉的情感。最后一句“珍重南枝慰月明”更是寄托了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
整首诗在意象上,通过对自然和生活的结合,表现了诗人对自身境遇的深刻体悟,同时也流露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给人以思考与启示。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反思,表现了在困境中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体现了人对生活的执着与希望。
诗中提到的“长安”象征什么?
诗中的“爨声”是指什么?
“珍重南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