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22:12: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22:12:41
桃源何处独伥伥,咫尺烽烟隔故乡。 恶梦每疑逢黑劫,微官也似熟黄粱。 饥寒我愧陈无已,忧乐谁知杜季良。 身世那堪追子美,咏诗独立太苍茫。
桃源在哪里我独自惶惶,尽管相隔不远,却被烽烟隔绝了故乡。 每个恶梦我都怀疑会遭遇黑暗的劫难,微薄的官职仿佛也像那熟悉的黄粱美梦。 饥寒交迫让我感到愧疚,忧愁与快乐又有谁能理解我如杜甫那般的处境呢? 身世又怎能忍心追逐像子美(李白)那样的豪情,独自吟咏诗篇,心中却感到一片苍茫。
顾翃(约1640-约1710),清代诗人,出身于书香门第,因政治原因屡遭贬谪,生活困苦。他的诗歌常表现出对社会时局的关心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本诗创作于初冬,顾翃在东乡的避居生活中,感受到家乡战乱的烽烟与自身的孤独,诗中流露出对理想生活的渴望和对现实困境的无奈。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示了作者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的孤独与无奈。开篇以"桃源何处"引入,设定了一个理想生活的追求,而"烽烟隔故乡"则将现实的苦涩和对家乡的思念对比鲜明。诗中"恶梦每疑逢黑劫"的描写,不仅揭示了作者心中的恐惧与焦虑,也反映了社会的动荡不安。
在"饥寒我愧陈无已"中,顾翃表达了对自己微薄官职的无奈和对生活困境的自责。杜甫的忧愁与快乐在他心中交织,显现出他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个人命运的反思。最后两句极具哲理,身世的追逐和孤独的吟咏让人感受到诗人深邃的思索与无尽的苍茫。
整体上,这首诗以清丽的语言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以及对家乡和人生的深切思考。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渴望与现实困境的无奈,揭示了在动荡社会中个体的孤独与无助,同时也展现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自我命运的探寻。
“桃源”在诗中象征什么?
诗中提到的“微官”指的是什么?
诗中“黄粱”比喻什么?
可以将顾翃的这首诗与杜甫的《春望》进行对比,杜甫同样在动乱之中感受到家国的忧虑,二者都反映了对生活的无奈与对理想的追求,但顾翃更显孤独与苍茫,杜甫则在忧国的情感中表现出更多的责任感与历史感。通过对比,可以更深入理解两位诗人对时代的不同反应与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