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法眼禅师真赞》

时间: 2025-04-24 06:53:29

诗句

八万四千,大悲宝目。

问此多目,孰为正观。

惟阿那律,无目而视。

问此真目,毕竟安在。

是法眼者,犹为金屑。

有法无眼,有眼无法。

稽首导师,五蕴皆寂。

悲观慈观,等大圆镜。

颓然方床,如梦中事。

山河大地,一切消陨。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06:53:29

原文展示:

法眼禅师真赞
作者: 叶梦得

八万四千,大悲宝目。
问此多目,孰为正观。
惟阿那律,无目而视。
问此真目,毕竟安在。
是法眼者,犹为金屑。
有法无眼,有眼无法。
稽首导师,五蕴皆寂。
悲观慈观,等大圆镜。
颓然方床,如梦中事。
山河大地,一切消陨。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谈到八万四千种法门,如同大悲的智慧之目。有人问,众多的眼睛中,哪一个才是真正的观察?只有阿那律,即无目而能观察。那真正的目光,究竟在何处?法眼之人,不过是金屑而已。有法无眼,虽有眼却无法。向导师顶礼,五蕴皆是虚静。悲悯之观、慈悲之观,等同是那大圆镜。颓然地躺在床上,宛如梦中的事情。山河大地,皆已消逝。

注释:

字词注释:

  • 八万四千:佛教用语,指佛教教义的繁多。
  • 大悲宝目:大悲心的智慧之眼。
  • 阿那律:佛教经典中一位重要的弟子,通常被视为有深厚的智慧。
  • 法眼:指能够看透事物本质的眼光。
  • 五蕴:指色、受、想、行、识五种存在的构成,佛教认为它们都是虚幻的。
  • 等大圆镜:比喻无所不包的智慧。
  • 颓然:形容无力或消沉的状态。

典故解析:

  • 阿那律的无目而视来自于禅宗的思想,强调内在的觉悟与思考。
  • 五蕴皆寂的理念是佛教的核心,强调物质世界的虚幻性和内心的宁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叶梦得(1077-1135),字惟贞,号青原,宋代诗人,擅长诗词和散文。他的作品常常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思考,尤其对佛教的理解和表达独具特色。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佛教思想在社会上广泛传播之时。叶梦得受禅宗思想影响,试图通过诗歌表达对佛教教义的理解,探讨真理与现实的关系。

诗歌鉴赏:

《法眼禅师真赞》是一首深具哲理的诗作,它通过对话的形式,探讨了佛教的核心思想,尤其是关于“眼”的象征意义。诗中提到的“八万四千”代表着佛教的诸多法门,而“大悲宝目”则象征着理解和慈悲的智慧。作者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读者思考什么是真正的观察,强调内心的觉察比外在的眼睛更为重要。

在接下来的句子中,叶梦得提到阿那律的“无目而视”,他所表现的并非单纯的视力,而是一种深刻的理解和洞察力。这种无目之视,正是对世间事物本质的透视,启发读者去思考真正的智慧在何处。

随着诗歌的深入,作者提到的“法眼”与“金屑”的对比,暗示了法的本质与表象之间的区别,进一步引导人们反思“有法无眼,有眼无法”的深意。通过对导师的敬仰与五蕴的空寂,表达了对禅宗思想的认同和对生命本质的理解。

整首诗在语言上简练而富有力度,运用了许多佛教的象征与隐喻,使读者在阅读时不仅能感受到文字的美,还能引发对生命与存在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八万四千,大悲宝目。:引入佛教的教义,强调智慧的多样性与大悲心。
  • 问此多目,孰为正观。:提问,暗示多元视角中寻找真理的困难。
  • 惟阿那律,无目而视。:只有阿那律所表现的无目之视才是真正的智慧。
  • 问此真目,毕竟安在。:探讨真正的目光在何处,引发思考。
  • 是法眼者,犹为金屑。:法眼之人不过是金屑,暗示表象的虚幻。
  • 有法无眼,有眼无法。:强调内在的理解比外在的观察更重要。
  • 稽首导师,五蕴皆寂。:向导师致敬,强调五蕴的虚幻性。
  • 悲观慈观,等大圆镜。:悲悯与慈悲之观是智慧的体现。
  • 颓然方床,如梦中事。:表现出对世事的无常与梦幻。
  • 山河大地,一切消陨。:强调一切事物的消逝与无常。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大悲宝目”,将智慧比作宝物,强调其珍贵。
  • 对仗:如“有法无眼,有眼无法”,增强了节奏感。
  • 反复:通过提问与回应的方式,深化主题。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佛教哲学的探讨,强调内在的觉悟与理解比外在的感知更为重要。通过对真实与虚幻的思考,传达出一种超越世俗的智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大悲:象征慈悲与智慧的结合。
  • 无目:代表内心的觉悟,强调看透事物的能力。
  • 法眼:象征真理的洞察力。
  • 五蕴:指代生命的构成,强调虚幻性。
  • 圆镜:象征普遍的智慧与理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八万四千”指的是什么? a) 人数
    b) 佛教法门
    c) 教义的误解

  2. “无目而视”意味着什么? a) 失去方向
    b) 内心的觉悟
    c) 视力的缺失

  3. 诗中的“法眼”象征什么? a) 物质的真相
    b) 真实的智慧
    c) 视觉的局限

答案:

  1. b) 佛教法门
  2. b) 内心的觉悟
  3. b) 真实的智慧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心经》:探讨空与有的哲理。
  • 《无常》:同样探讨生命的短暂与虚幻。

诗词对比:

  • 叶梦得的《法眼禅师真赞》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对自然与存在的深刻思考,但前者更侧重于佛教哲学的探讨,而后者则表现出一种对自然的恬淡与哲理的认识。

参考资料:

  • 《佛教哲学概论》
  • 《宋代诗人的世界》
  • 《叶梦得诗文集》

相关诗句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临江仙 苏菲玛索初吻 临江仙•更生侄书告除丧,仲弟之殁已逾大祥矣 临江仙 星月 临江仙 其二 临江仙 其二 临江仙 临江仙 九月菊花 临江仙 临江仙 寄刘建之 临江仙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成药 狂涛骇浪 手字旁的字 颠三倒四 箕开头的成语 骨字旁的字 非才 游痴 己字旁的字 箭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国妆特字的祛斑产品有哪些?这份清单助你快速了解_祛斑产品推荐 风檐刻烛 朱的笔顺怎么写?朱的笔画顺序详解 巛字旁的字 贝部首的汉字大全_贝部首常用汉字解析 催化剂 门枪 非字旁的字 城字繁体字怎么写?这份城字繁体字详解,助你正确书写汉字_汉字繁体字学习 繁体字的书写方法_掌握繁体字书写技巧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