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2 16:12: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2 16:12:10
送沈僩
建学多通显,何为尚布衣。
不闻行聘久,始悟设科非。
落日君寻店,深山我掩扉。
几时残烛下,重听讲精微。
这首诗表达了对沈僩的送别之情。作者首先感慨自己在学术上取得了显著成就,然而却还依然身处布衣之中,未能获得应有的官职和荣华。接着,作者提到自己很久没有听到聘请的消息,才意识到科举制度的虚幻与不实。在夕阳西下时,你在寻找客栈,而我却在深山中关闭了门扉。什么时候才能在残烛下,再次聆听那些深奥的讲解呢?
刘克庄(1187-1269),字彦修,号少微,宋代诗人、文学家。其诗风质朴自然,常以直白的语言表达深邃的思想。刘克庄在诗词中常体现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与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送沈僩》写于刘克庄与朋友沈僩分别之际,反映了宋代士人的忧虑与困惑。此时的科举制度已趋于复杂,许多有志之士难以施展才华,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深刻感悟。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简练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个人命运的思考。开头两句“建学多通显,何为尚布衣”直接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学业成就的自豪与对现状的不满,暗示了社会对人才的忽视。接着,作者提到对“行聘”的渴望与现实的失落,反映出士人对科举制度的无奈和失望。
落日与深山的意象相互映衬,既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也有对隐居生活的选择。最后两句“几时残烛下,重听讲精微”则展现了对知识的追求与对过往时光的怀念,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与不安。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具有深刻的哲理思考,启示人们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需面对现实的不易。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学术成就与现实困境的反思,对理想的追求与对社会的批判,展现了士人对未来的渴望与对现实的无奈。
诗中提到的“布衣”指的是: A. 官员 B. 普通百姓 C. 学者 D. 商人
“落日君寻店”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欢乐 B. 失落 C. 愤怒 D. 安宁
诗中“几时残烛下”所表达的意思是: A. 向朋友告别 B. 对知识的渴望 C. 生活的安定 D. 对未来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