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8:34:58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
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
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
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
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
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
又告于巩曰:“愿有记”。
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
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
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08:34:58
原文展示: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白话文翻译:
在临川城的东边,有一块地势隐秘而高耸的地方,靠近溪流,被称为新城。在新城的上方,有一个低洼而长方形的池塘,被称为王羲之的墨池,这是荀伯子在《临川记》中提到的。王羲之曾经仰慕张芝,在池边学习书法,池水都被染黑了,这是他的旧迹,难道是真的吗?当王羲之不愿被强迫做官时,他曾经游历到东方,出海,在山水间寻找乐趣,难道他在这里自由自在地游荡,也曾在这里休息过吗?王羲之的书法晚年才达到完美,他的才能,大概也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的,不是天生的。然而后世没有人能比得上他,难道是因为他们的学习不如他吗?那么学习的重要性怎么能被忽视呢,更何况是追求道德的深造呢?墨池现在成了州学的学舍。教授王君盛担心它不够显眼,就在柱子上写了“晋王右军墨池”六个字来标示。他又告诉我说希望有一篇记。推究王君的心意,难道是因为他爱惜别人的优点,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愿意忽视,因此也关注到这些遗迹吗?还是他想通过推广这些事迹来鼓励他的学生呢?一个人有一技之长就能让后人如此敬仰,更何况是仁人庄士的遗风余思对后世的影响呢!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注释: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与王安石、苏轼并称“宋代三大家”。他的文学作品以散文见长,风格清新自然,注重实用。《墨池记》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王羲之墨池的描述,表达了对学问和道德追求的重视。
创作背景: 《墨池记》写于庆历八年(1048年),当时曾巩在临川任职,他通过对王羲之墨池的记述,不仅表达了对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敬仰,也借此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对道德的追求。
诗歌鉴赏:
《墨池记》通过对王羲之墨池的描述,展现了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和对学问的追求。诗中,曾巩通过对墨池的描绘,引出了王羲之的勤奋和专注,以及他对自由和艺术的追求。诗中还提到了王羲之不愿被强迫做官,他更愿意在山水间寻找乐趣,这反映了他对自由和艺术的追求。通过对王羲之的描述,曾巩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对道德的追求。诗中还提到了王羲之的书法晚年才达到完美,他的才能,大概也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的,不是天生的。这表明了曾巩对学问和道德追求的重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墨池记》的中心思想是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和对道德的追求。通过对王羲之墨池的描述,曾巩表达了对学问和道德追求的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墨池记》的作者是谁? A. 王安石 B. 苏轼 C. 曾巩 D. 欧阳修 答案:C
王羲之的墨池位于哪里? A. 临川城的西边 B. 临川城的东边 C. 临川城的南边 D. 临川城的北边 答案:B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是通过什么达到的? A. 天生的 B. 别人的帮助 C. 自己的努力 D. 偶然的机会 答案:C
《墨池记》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A. 庆历八年 B. 庆历七年 C. 庆历六年 D. 庆历五年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