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3:01: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3:01:28
忆鄂渚
作者:刘过 〔宋代〕
我离鄂渚已十年,
吴儿越女空华鲜。
不如上游古形势,
四十余万兵筹边。
中原地与荆襄近,
烈士烈兮猛士猛。
泽连云梦寒打围,
城接武昌晓排陈。
书生岂无一策奇,
叩阍击鼓天不知。
却思仙人白玉笛,
胡床醉倚南楼吹。
貂蝉兜鍪两岑寂,
若耶溪傍还作客。
空馀黄鹤旧题诗,
醉笔颠狂惊李白。
我离开鄂渚已经十年,
吴地的儿女如空中花朵般美丽而短暂。
不如上游的古战场,
四十多万的军队正为边防而筹备。
中原地区与荆襄接近,
英勇的烈士们更显得气概非凡。
泽水连绵,云梦寒冷,围绕着战斗,
城池与武昌相接,清晨时分排兵布阵。
书生难道就没有一条奇妙的策划吗?
敲击门扉,击鼓呼唤,天却无所知。
我却想着那仙人吹奏的白玉笛,
醉倚在南楼的胡床上。
貂蝉的兜鍪两旁静悄悄,
在若耶溪边仍旧作客。
只剩下黄鹤楼下的旧题诗,
醉笔狂书让李白都感到惊讶。
刘过(约1086年-约1140年),字士元,号梦得,宋代诗人。刘过生活在北宋末期至南宋初期,经历了国家的衰弱与动荡,作品多表现对时局的感慨与个人的理想,风格清新,情感真挚。
《忆鄂渚》创作于刘过离开鄂渚十年之后,诗中表达了对故土的思念和对现实的无奈。时值南宋初年,国家动荡不安,诗人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与个人情感的表达,反映了对国事的忧虑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忆鄂渚》是一首充满思乡情感的诗作,诗人通过对鄂渚的回忆,勾勒出一幅富有历史感与现实感的画面。开篇便以“我离鄂渚已十年”引出对故乡的怀念,不仅表现了时间的流逝,也暗示了他对过往的思考与反省。诗中提到的“吴儿越女空华鲜”,将故乡的美丽与短暂相对比,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接着,诗人转向现实,提及“古形势”与“兵筹边”,展现出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不安。这种对比不仅揭示了诗人的忧虑,也反映了历史的变迁与个人命运的无常。诗中对于“书生”的描绘,体现了知识分子在动荡时代的无力感,尽管内心充满智慧与抱负,但现实却常常令他们感到无能为力。
在情感的抒发中,诗人又将视线投向理想与美好:他幻想着“仙人白玉笛”,这种美好的向往与现实的苦涩形成鲜明对比。最后,诗中以“醉笔颠狂惊李白”作结,表现了诗人对李白那种洒脱与率性的羡慕,暗示自己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挣扎。这首诗以其深沉的历史感与浓厚的个人情感,展现了诗人对故土的眷恋及对理想的追求,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表达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同时也反映了对历史的反思与对理想的追求。通过对个人情感与社会动荡的描绘,诗人表现出一种浓厚的忧国忧民之情,展现了文人在历史变迁中的无力与挣扎。
诗中提到的“吴儿越女”指的是谁?
A. 江南的美丽男女
B. 武将
C. 文人
D. 仙人
“四十余万兵”暗示了什么?
A. 和平
B. 动荡的局势
C. 繁荣
D. 诗人的安宁
诗人对现实的态度是?
A. 无奈与困惑
B. 愉悦与满足
C. 冷漠
D. 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