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4:34: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4:34:06
扬帆指日到瀛台,震荡狂风势欲摧。
巨浪宛从天上落,孤舟直似水中来。
樯倾楫折惊魂魄,虎啸猿啼闻霹雷。
呼吸死生飘泊去,灯光三现指迷回。
全诗翻译:
扬起帆船,指望很快就能到达瀛台,然而狂风震荡,似乎要将船摧毁。
巨浪仿佛从天而降,孤舟在波涛中行驶得如同在水中漂浮。
船桅倾斜,船桨折断,令人惊魂失魄,虎啸和猿啼声中传来雷声。
在生死之间漂泊,灯光三次出现,令人迷茫而又想要回归。
乌竹芳,清代诗人,其诗作多反映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语言质朴而富有感染力。
这首诗创作于诗人航行至澎湖时,正值狂风巨浪之际,表达了他在恶劣环境中对生死的思考与对远方理想的追寻。
这首《之任澎湖遇风有感》以航行中的艰难险阻为背景,展现了诗人面对自然力量时的无奈与内心的挣扎。诗的开头通过“扬帆指日到瀛台”展现出一种美好的期许,但随即转入“震荡狂风势欲摧”,让人感受到自然的不可抗拒。诗中巨浪的描绘不仅让人感知到波涛汹涌的震撼,也象征着生活中的种种磨难。
在描写孤舟的时刻,诗人使用了“直似水中来”的比喻,生动地传达了船在巨浪中摇摆的情景,仿佛水面浮动的状态反映了他内心的无助与迷茫。紧接着,“樯倾楫折惊魂魄”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紧迫感,描绘了船只在风浪中经过的恐怖体验,令人感同身受。
后半部分则转向了生死的哲学思考,“呼吸死生飘泊去”,让人反思生命的脆弱与不定。而“灯光三现”则是希望的象征,虽然在迷茫中却依然追寻着方向。
整首诗通过对比与生动的意象,表达了人在面对自然力量时的渺小与渴望,同时也提醒人们在困境中保持希望,坚韧不拔地向前。
这首诗通过对航行中遭遇的狂风巨浪的描写,表达了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奈,同时也传达出一种对理想与生命意义的探索与追寻,体现了人类在逆境中坚持希望的精神。
诗中提到“扬帆指日到瀛台”,瀛台象征什么?
“樯倾楫折惊魂魄”描绘了什么情境?
诗中提到的“灯光三现”所代表的含义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