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举临济人灭嘱三圣因缘作偈》

时间: 2025-05-06 02:37:47

诗句

正法眼藏瞎驴灭,临济何曾有是说。

今古时人皆妄传,不信但看后三月。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2:37:47

原文展示

正法眼藏瞎驴灭,临济何曾有是说。
今古时人皆妄传,不信但看后三月。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正法眼藏的批判,认为其观点是荒谬的。临济宗并没有这样的说法。古今人们都在误传这一点,如果不相信,可以看看未来三个月的情况。

注释

  • 正法眼藏:是指佛教的真理或经典,象征着佛法的真实传承。
  • 瞎驴:比喻那些盲目跟随的人或错误理解的人。
  • 临济:指临济宗,是中国禅宗的一派,强调顿悟。
  • 妄传:虚假传播或错误传言。
  • 后三月:可能暗示未来的变化或结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释心道,宋代著名禅宗僧人,擅长用诗歌表达自己的禅理和思想。其作品多探讨佛法,体现了对传统的反思与批判。

创作背景:在宋代,佛教尤其是禅宗盛行,许多僧人借助诗歌传播自己的思想。释心道的这首诗反映了他对当时流行的误解与传言的不满,表达了对真理的追求和对虚假信仰的批判。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而有力的语言,揭示了对佛教教义误解的警惕,表现出诗人对真理的执着追求。诗中提到“正法眼藏”,不仅反映了对佛教经典的尊重,也暗示了对其被误解和曲解的担忧。“瞎驴”这一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那些盲目追随错误教义者的愚昧。临济宗作为著名的禅宗流派,其教义的误传在当时引起了诗人强烈的不满。诗人以“今古时人皆妄传”来强调这种误解的普遍性,表明自己对佛教真义的坚定信仰,同时也对周围的虚假传播表示批判。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深沉而严肃,表现了诗人对错误信仰的无奈和对真理的渴望。最后一句“但看后三月”更是表现了诗人对未来真理显现的期待,暗示着时间最终会揭示事实的真相,充满了哲理的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正法眼藏瞎驴灭:揭示了某些人对佛教真理的无知和误解,像盲目的驴子一样。
    2. 临济何曾有是说:强调临济宗并没有这种荒谬的说法,反映出诗人对教义的清晰理解。
    3. 今古时人皆妄传:指出这种误传是普遍存在的,不分古今。
    4. 不信但看后三月:以未来的变化作为证据,暗示真理终将显现。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误解的人比作“瞎驴”,形象生动。
    • 对仗:诗句之间的平衡使得表达更加有力。
  • 主题思想:表达了对佛教真理的追求,反对对教义的误解和曲解,强调时间将揭示事实的真相。

意象分析

  • 正法眼藏:象征佛教的真理与智慧。
  • 瞎驴:象征盲目与无知的追随者。
  • 临济宗:代表着一种特定的禅宗思想。
  • 后三月:象征未来的变化和真理的显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正法眼藏”指的是什么?

    • A) 诗人的个人见解
    • B) 佛教的真理
    • C) 迷信的教义
    • D) 传统文化
  2. 诗中提到“瞎驴”是用来比喻什么?

    • A) 聪明的人
    • B) 盲目跟随的人
    • C) 禅宗大师
    • D) 世俗的追求者
  3. “不信但看后三月”意味着什么?

    • A) 诗人对未来的悲观
    • B) 未来会有真相显现
    • C) 诗人的无奈
    • D) 未来没有变化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禅宗悟道诗》:同样探讨佛教理念的作品,体现对真理的追求。
  • 《山中问答》:通过对话形式表达禅宗思想,与本诗有相似的主题。

诗词对比

  • 释心道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在表达对生命真理的追求上有相似之处,但释心道更专注于对佛教教义的反思,而白居易则更关注人情世故和自然哲理。这种对比展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诗人的思考方式。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雁门太守行 同谷谒杜少陵祠 广胜寺 送程给事知越州 晏起 浪淘沙 春去 临江仙 月下看梅 浪淘沙 踏雪 踏莎行 春夜 更漏子 四月十四日五渠观水嬉,是夜微有月色,灯彩甚佳,戏填此阕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返正拨乱 舟字旁的字 米字旁的字 爻字旁的字 艳如桃李 鸡距 恭而敬之 車字旁的字 拏捏 大权旁落 包含专的成语 耂字旁的字 周期 故甚其词 包含醢的词语有哪些 治乱扶危 绪风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