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7:31: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7:31:24
摵摵度瓜园,依依傍竹轩。
秋池不自冷,风叶共成喧。
窗迥有时见,檐高相续翻。
侵宵送书雁,应为稻粱恩。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天的雨景,诗人漫步在瓜园中,依偎在竹轩旁。秋天的池水本应清凉,但风中夹杂着树叶的声音显得热闹。透过窗户偶尔能看到外面的景象,屋檐高高的,雨水在上面翻滚。夜深时,书信随雁飞去,想必是为了报答稻米和粮食的恩情。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稻粱恩”指的是稻米和粮食的恩惠。古代以稻米为主食,形象地表达了农民的辛勤和对生活的依赖。
作者介绍: 李商隐(812年-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晚唐著名诗人,因其诗风多情而细腻,常有隐喻和象征,深受后人喜爱。他的诗歌常常反映个人情感与社会时事,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的时期,李商隐身处政治漩涡中,个人生活也多有困扰。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李商隐的《雨》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季时节的雨景,通过对瓜园、竹轩、池塘等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宁静而又生动的画面。诗中“摵摵度瓜园”的细雨声,给人以清新之感,仿佛能够听到雨点打在瓜叶上的声音,传达出一种亲近自然的情感。
在意境上,诗人并未直接描写雨的悲凉,反而借由“秋池不自冷”和“风叶共成喧”来展现一种温暖的氛围。虽然是秋天,但雨水带来的却是生机与活力,似乎在说即使在秋雨绵绵的日子里,生命依然充满希望。
最后两句“侵宵送书雁,应为稻粱恩”更是将情感上升到了人文关怀的高度,象征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恩情,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激之情。整体而言,这首诗在细腻的描写中蕴含着深刻的情感与哲理,展现了李商隐高超的艺术才华。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细致的描写和深情的表达,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对生活中温暖和希望的感悟。它不仅仅是一首描写秋雨的诗,更是对人生和情感的深刻思考。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不仅构建了诗的具体场景,也蕴含着更深层的文化内涵与人文关怀。
诗词测试:
诗中“摵摵”形容的是:
A. 声音细腻
B. 雨水丰沛
C. 竹子摇曳
“秋池不自冷”说明了:
A. 秋天并没有冷意
B. 池塘水温很低
C. 雨水让池塘变冷
“应为稻粱恩”中的“稻粱”指的是:
A. 书信
B. 稻米和粮食
C. 秋天的雨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李商隐的《雨》与白居易的《雨霖铃》同为描写雨的诗作,但李商隐的诗更侧重于自然景物与情感的交融,而白居易则强调离愁别绪。两者在诗风和情感表达上各具特色,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