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8 13:45: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8 13:45:13
有会而作
作者:陶渊明
旧谷既没,新谷未登,
颇为老农,而值年灾,
日月尚悠,为患未已。
登岁之功,既不可希,
朝夕所资,烟火裁通。
旬日已来,始念饥乏,
岁云夕矣,慨然永怀,
今我不述,后生何闻哉!
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
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
惄如亚九饭,当暑厌寒衣。
岁月将欲暮,如何辛苦悲。
常善粥者心,深念蒙袂非。
嗟来何足吝,徒没空自遗。
斯滥岂攸志,固穷夙所归。
馁也已矣夫,在昔余多师。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面对丰收与饥荒交替的感慨。旧粮已尽,新粮尚未成熟,作为一位年迈的农人,正值灾年,生活困苦。虽然日子依然在继续,但饥饿的担忧依旧存在。丰收的希望已经渺茫,日常的生活依赖于微薄的收入。经过十天的煎熬,开始感到饥饿,年头也快结束,令人感慨不已。若我现在不记述这些,后人又能听到什么呢?年轻时家中缺乏,老来更是长久的饥饿。虽然羡慕丰收的谷物,谁敢奢望美味的食物呢?就像是吃着寡淡的米饭,身处酷暑却又厌恶寒冷的衣物。岁月渐渐走向尽头,辛辛苦苦又有什么意义呢?常常吃粥的人,深知这条路的艰辛。感叹何必吝啬,徒然空留下遗憾。这样的生活本不在我的追求之中,早已注定是我归属的贫困。饥饿的日子已经过去,曾经我有许多老师。
作者介绍: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号靖节,东晋时期著名的诗人和隐士,以其田园诗闻名于世。他的诗歌反映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哲学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陶渊明晚年,反映了他对生活困境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后代的期许。在时代动荡、社会动乱的背景下,陶渊明选择隐逸,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展现了他深厚的人文关怀。
陶渊明的《有会而作》是一首充满生活哲理的诗作,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与思考。诗中,作者通过自己作为老农的身份,表达了对自然灾害和生活困境的无奈与感慨。诗的开头描绘了旧谷已尽而新谷未成的尴尬局面,突显了农人生活的艰辛。在面对饥饿与困境时,陶渊明并没有选择绝望,而是以一种平和的态度去接受现状,表达了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整首诗结构紧凑,情感真挚。陶渊明用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对丰收的渴望和对生活的思考。他在诗中提到的“常善粥者心”,不仅反映了对艰苦生活的体悟,也暗示了对生活中细微之处的珍惜。诗的后半部份则充满了对过往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思考,显示了他对人生的哲学理解。
通过这首诗,陶渊明不仅表达了个人的困境,也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更为广泛的社会现实。诗中饥饿、灾年等意象,实际上是对人类命运的深刻反思,揭示了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苦难与挑战,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宽容与理解。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生活困境的深刻思考与反思,揭示了在自然灾害与贫困交织中,农人的艰辛与无奈。陶渊明通过自己的经历,探讨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将个人的命运与社会的变迁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中蕴含着对后代的期许与警醒,强调历史的传承与珍惜生活的价值。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陶渊明在诗中提到的“菽麦”象征什么?
诗中提到的“年灾”指的是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旧年的谷子已经吃完,新谷还没有登场。我也算得上是一个老农,遇上了灾荒年景。来日正长,灾荒远未度过。一年的收成,既然已无指望,眼下早晚之餐仅能勉强维持不至断炊。近十天来,才真正感到饥饿困乏。一年将尽,不禁慨然长叹,写下此诗以抒发怀抱。现在我如果不把心里话说出来,后代子孙又怎么能知道呢? 年少即逢家困乏,老来更贫常受饥。 粗食淡饭愿已足,哪敢企求精美味! 穷困仅次于子思,暑天已厌穿寒衣。 一年岁月又将尽,何等辛酸又苦悲! 施粥之人心善良,掩面之人非所宜。 嗟来之食何足恨,白白饿死徒自弃。 人穷斯滥非我愿,君子固穷是本志。 饥饿贫穷又何妨,古来多有我先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