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8:35: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8:35:57
原文展示:
吴国分牛斗,晋室命龙骧。
受任敌已灭,策勋名不彰。
居美未尽善,矜功徒自伤。
长戟今何在,孤坟此路傍。
不观松柏茂,空馀荆棘场。
叹嗟悬剑陇,谁识梦刀祥。
白话文翻译:
吴国分裂时我奋战在前,晋朝建立时我同样出征。
我受命于国,敌人已经被消灭,然而我的功勋却无人知晓。
身处美好的环境,却未能尽善尽美,夸耀功劳只会自伤。
我昔日的长戟如今何处可寻,孤坟就在这条路旁。
看不到松柏苍翠,唯剩下荆棘满地。
我叹息着悬剑在路旁,谁能识得我梦中的刀剑呢?
注释:
典故解析:
王濬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将领,曾为晋朝立下赫赫战功。此诗反映了李隆基对王濬的怀念与感慨,表达了对英雄功名未被世人知晓的惋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隆基(685年-762年),唐代著名皇帝,年号开元,是唐朝的盛世之一。他在位期间,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达到高峰。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李隆基游览王濬墓时,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王濬不仅是历史上的英雄,其在战斗中展现出的忠诚与勇敢,深深打动了后人。
诗歌鉴赏:
《过王濬墓》是李隆基对王濬的追思之作,诗中通过对王濬生平的回忆,展现了对英雄的怀念及对历史的反思。诗的开头提到吴国与晋国的兴衰,显示了历史的变迁与英雄的无奈。王濬虽为晋朝立下赫赫战功,但在世间却未能得到应有的认可,反映出历史对于个人的冷漠,英雄的孤独感和无奈感。
诗中多次使用对比手法,如“长戟今何在”与“孤坟此路傍”,强调了昔日战功的辉煌与今日的凄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外,诗中“空馀荆棘场”的描写,既是对王濬墓地荒凉的感叹,也象征着英雄最终都难逃孤独的命运。
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既有对英雄的敬仰,又流露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令人深思。李隆基通过王濬的故事,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敬意以及对功名与荣华的思考,彰显了其独特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王濬的历史与个人命运,探讨了英雄的孤独与无奈,反映了对历史的深刻思考与对功名的感慨。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长戟今何在”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王濬的怀念
B. 对历史的赞美
C. 对功名的渴望
D. 对现状的不满
诗中提到的“孤坟”象征着什么?
A. 英雄的孤独
B. 历史的辉煌
C. 美好的环境
D. 战斗的胜利
诗的主题思想主要是?
A. 对历史的赞美
B. 对英雄的敬仰与反思
C. 对个人命运的追求
D. 对自然的描绘
答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过王濬墓》与杜甫的《登高》均反映了历史的沧桑与个人的孤独。李隆基通过王濬的故事,向读者展示了英雄的悲剧,而杜甫则通过自然景色描绘了人生的无常与失落。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