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15: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15:16
原文展示:
我读公遗书,知公心最苦。
乾坤值元运,民彝已无主。
公等二三辈,得君为之辅。
伦理未全绝,此功非小补。
不陈伐宋谋,天日昭肺腑。
题墓有遗言,公意有所取。
众以此诮公,未免儒而腐。
道行与道尊,两义各千古。
白话文翻译:
我读了许公的遗书,才知道他内心的苦楚。
当今世界正值元运,百姓的规矩已经失去了主宰。
像他这样的几位前辈,得到了君主的辅佐。
伦理道德尚未完全绝灭,这样的成就也并非小小的补救。
不再陈述伐宋的谋略,天地良心昭示于心。
在墓碑上题写的遗言,显示出他的志向所在。
大家因此而讥讽他,未免显得儒雅而又腐朽。
道义的实践与道德的尊崇,两者的意义在历史上各自延续千古。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孙奇逢,明代诗人,以其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而闻名。他的诗作多反映出对当时社会的批判与思考,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明代,正值社会动荡、伦理道德逐渐衰退的时期。作者通过对许鲁斋的追思,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读许鲁斋集》是孙奇逢对许公的一种缅怀与思考,诗中透露出对社会现状的忧虑和对伦理道德的坚守。首句通过读遗书引入,直截了当地揭示出许公的苦心,这不仅是对个人的缅怀,更是对整个社会的反思。诗中提到“乾坤值元运,民彝已无主”,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混乱与人心的迷失,显示出对政治与民生的无奈与痛心。
诗中提及“伦理未全绝,此功非小补”,表达了对道德复兴的希望,尽管现实困顿,但仍能看到一丝光明。接下来的句子“不陈伐宋谋,天日昭肺腑”则显示出作者对历史的反思,强调了真理与良心的力量。
在最后几句中,作者将许公的理想与现实进行了对比,指出大家对他的讥讽是对其理想的误解,显示出在道德与权力之间的矛盾。这种深刻的社会批判与对人性的思考,使整首诗具有了更深层的哲理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诗中使用了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情感表达的力度。例如“道行与道尊”形成鲜明对比,突显出作者对伦理道德的重视。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对许公的追思展开,表现了对伦理道德缺失的忧虑与对理想的追求,反映出一种对社会现状的深刻反思与批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公”指的是谁?
A. 孙奇逢
B. 许鲁斋
C. 明朝皇帝
答案:B
“伦理未全绝,此功非小补”中的“伦理”指的是什么?
A. 道德
B. 政治
C. 经济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对比《读许鲁斋集》与杜甫的《登高》,两者都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深刻思考,但杜甫更多地侧重于个人的悲愤与历史的沉重,而孙奇逢则强调伦理道德的缺失与理想的追求。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