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甲午春前得雪》

时间: 2025-05-04 10:46:45

诗句

寒声昨夜响萧萧,逗晓阶庭亦已消。

残腊距春无几日,一年飞雪只今朝。

微阳欲动梅惊萼,馀润才沾麦放苗。

天意未能违物意,漫留残白占山腰。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0:46:45

原文展示:

寒声昨夜响萧萧,逗晓阶庭亦已消。
残腊距春无几日,一年飞雪只今朝。
微阳欲动梅惊萼,馀润才沾麦放苗。
天意未能违物意,漫留残白占山腰。

白话文翻译:

昨夜寒风呼啸,声音凄凉,晨曦未到时,庭院里的积雪已经消融。
腊月已快结束,离春天只有几天,一年中唯一的飞雪恰好是今天早上。
微弱的阳光即将出现,惊动了梅花的花蕾,余下的湿气刚刚沾湿了即将发芽的小麦。
天意和自然的意志无法抗拒,残留的白雪仍然占据着山腰。

注释:

  • 寒声:指寒风的声音,表现出冬天的凄凉。
  • 昨夜:指诗人经历的时间,营造出一种回忆的氛围。
  • 萧萧:形容声音凄凉而清冷。
  • 逗晓:指天色渐明,晨光初现。
  • 残腊:指腊月,冬季的最后一个月。
  • 飞雪:形容雪花飘落的情景。
  • 微阳:指微弱的阳光,暗示春天的来临。
  • 梅惊萼:梅花因阳光而惊动花蕾,表现春的气息。
  • 天意未能违物意:自然的意图和物候的变化是不可违抗的。

典故解析:

这首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通过对季节变化的描绘,反映了自然与人心的关系。尤其是“天意未能违物意”一句,表达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与矛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尤袤(生卒年不详),是宋代的诗人,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清新的风格著称。生活在南宋时期,尤袤的作品多反映社会生活和自然景观,情感真挚,语言优美。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甲午年春季,正值腊月与春天交替之际,诗人通过描绘冬季最后的雪景,感悟季节的变迁与生命的轮回,寄托了对春天的期盼与对生命的思考。

诗歌鉴赏:

《甲午春前得雪》是一首描绘初春雪景的诗作,诗人在写作中将寒冷的冬天与即将到来的春天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开篇的“寒声昨夜响萧萧”以声音入笔,展现了冬日的冷峻与孤寂,给人一种幽静而又凄凉的感觉。随着晨曦的到来,庭院里的雪渐渐消融,象征着冬天的结束和春天的来临。

“微阳欲动梅惊萼”一句中,细腻的观察力使得梅花的花蕾在阳光照耀下的惊动显得生动而有趣,传达出春的气息。诗的尾句“天意未能违物意,漫留残白占山腰”,则深刻地表达了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强调了自然法则的不可抗拒,给人一种哲学的思考。

整首诗通过对季节变化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感受,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春天的向往与期待,具有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意蕴。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寒声昨夜响萧萧”:通过寒风的声音引入冬夜的寒冷,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
  • “逗晓阶庭亦已消”:晨光初现,庭院里的积雪开始融化,象征着春天的到来。
  • “残腊距春无几日”:腊月即将结束,春天即将来临。
  • “一年飞雪只今朝”:强调这一年中唯一的雪景恰好是在这个早晨,表现了诗人与自然的感应。
  • “微阳欲动梅惊萼”:微弱的阳光即将出现,梅花的花蕾因此受到惊动,体现了春的气息。
  • “馀润才沾麦放苗”:春雨的余润刚好沾湿了小麦,表明春耕的开始。
  • “天意未能违物意”:自然的规律是不可违背的,人无法改变自然的安排。
  • “漫留残白占山腰”:残留的雪依然占据着山腰,象征着冬季的余韵与春天的希望。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对仗等修辞手法。例如“微阳欲动梅惊萼”,将阳光拟人化,赋予了阳光的动感,使得整个画面生动鲜活。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描绘冬去春来的自然景象,表达了对春天的期盼与对生命的思考。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与深刻的感悟,传递出自然与生命的和谐。

意象分析:

  • 寒声:象征冬季的寒冷与孤独。
  • 梅花:代表春天的希望与生命的复苏。
  • 飞雪:象征冬季的结束,也是春天到来的前奏。
  • 山腰的残白:象征冬季的余韵,暗示春天的渐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冬天的凄凉
    B. 春天的希望
    C. 人生的哲理
    D. 自然的力量

  2. “微阳欲动梅惊萼”中的“梅”指的是什么? A. 梅花
    B. 梅树
    C. 梅子
    D. 梅香

  3. 诗中提到的“残腊”是指哪个月份? A. 十二月
    B. 一月
    C. 二月
    D. 三月

答案:

  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诗词对比:

  • 比较尤袤的《甲午春前得雪》和杜甫的《春望》,两首诗都描绘了春天的气息,但尤袤更侧重于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而杜甫则在春天的背景下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思,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和主题。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鉴赏辞典》
  • 《尤袤诗选》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观吉王从谦花烛 谢文靖墓下作(时闽岭用师,契丹陷梁宋) 奉和子龙大监与舍弟赠答之什 京口江际弄水 驿中七夕 御筵送邓王 和萧郎中午日见寄 避难东归依韵和黄秀才见寄 文献太子挽歌辞五首 和方泰州见寄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坐糜廪粟 泣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白字旁的字 庆惠 爻字旁的字 姑余 说到做到 至字旁的字 眉眼高低 贪夫狥财 材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束置高阁 见字旁的字 瓦影龟鱼 包含咫的成语 马服子 怡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豺狼之吻 示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