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0:46: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0:46:45
原文展示:
寒声昨夜响萧萧,逗晓阶庭亦已消。
残腊距春无几日,一年飞雪只今朝。
微阳欲动梅惊萼,馀润才沾麦放苗。
天意未能违物意,漫留残白占山腰。
白话文翻译:
昨夜寒风呼啸,声音凄凉,晨曦未到时,庭院里的积雪已经消融。
腊月已快结束,离春天只有几天,一年中唯一的飞雪恰好是今天早上。
微弱的阳光即将出现,惊动了梅花的花蕾,余下的湿气刚刚沾湿了即将发芽的小麦。
天意和自然的意志无法抗拒,残留的白雪仍然占据着山腰。
注释:
典故解析:
这首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通过对季节变化的描绘,反映了自然与人心的关系。尤其是“天意未能违物意”一句,表达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与矛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尤袤(生卒年不详),是宋代的诗人,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清新的风格著称。生活在南宋时期,尤袤的作品多反映社会生活和自然景观,情感真挚,语言优美。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甲午年春季,正值腊月与春天交替之际,诗人通过描绘冬季最后的雪景,感悟季节的变迁与生命的轮回,寄托了对春天的期盼与对生命的思考。
诗歌鉴赏:
《甲午春前得雪》是一首描绘初春雪景的诗作,诗人在写作中将寒冷的冬天与即将到来的春天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开篇的“寒声昨夜响萧萧”以声音入笔,展现了冬日的冷峻与孤寂,给人一种幽静而又凄凉的感觉。随着晨曦的到来,庭院里的雪渐渐消融,象征着冬天的结束和春天的来临。
“微阳欲动梅惊萼”一句中,细腻的观察力使得梅花的花蕾在阳光照耀下的惊动显得生动而有趣,传达出春的气息。诗的尾句“天意未能违物意,漫留残白占山腰”,则深刻地表达了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强调了自然法则的不可抗拒,给人一种哲学的思考。
整首诗通过对季节变化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感受,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春天的向往与期待,具有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意蕴。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对仗等修辞手法。例如“微阳欲动梅惊萼”,将阳光拟人化,赋予了阳光的动感,使得整个画面生动鲜活。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描绘冬去春来的自然景象,表达了对春天的期盼与对生命的思考。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与深刻的感悟,传递出自然与生命的和谐。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冬天的凄凉
B. 春天的希望
C. 人生的哲理
D. 自然的力量
“微阳欲动梅惊萼”中的“梅”指的是什么?
A. 梅花
B. 梅树
C. 梅子
D. 梅香
诗中提到的“残腊”是指哪个月份?
A. 十二月
B. 一月
C. 二月
D. 三月
答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