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8:59: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8:59:15
杜鹃一自听天津,南北纷纷患转深。
备谨彻桑征戍事,忧形恤纬老臣心。
惊闻边信多蛮语,喜动乡情带楚音。
若得君王放归去,便陪莲社访东林。
杜鹃鸟独自啼叫在天津,南北各地的战乱愈发深重。
我谨慎地思虑着桑树之地的征戍事务,忧虑自己年老体衰,牵挂着那老臣的心情。
惊闻边界传来的消息多是蛮夷的语言,喜悦之情让我乡音更浓,夹杂着楚地的腔调。
如果能够得到君王的恩准回乡,我就会陪伴着莲社的人去拜访东林。
作者介绍:李曾伯,字子华,号梦庵,宋代诗人,擅长古诗,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战乱时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战事的忧虑。他通过自然景象和个人情感反映社会变迁。
《思归偶成》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作者李曾伯通过描绘自然界的声音与战乱的背景,深化了对故乡的思念。诗中开头的“杜鹃一自听天津”,以杜鹃鸟的啼鸣引出思乡之情,杜鹃在古诗中常常与离别、思念关联,给人一种忧伤的感觉。接着,诗人提到“南北纷纷患转深”,这句话通过地理的广泛性,展现了战乱的普遍性和深重性,诗人不仅关心自身的安危,更在意国事的动荡。
“备谨彻桑征戍事”,表达了他对边疆事务的谨慎与忧虑,同时也体现出他对年老的恐惧与对国家未来的担忧。此时,诗人对老臣的关心,既是对自身境遇的反思,也是对社会的关切。接下来,诗中提到“惊闻边信多蛮语,喜动乡情带楚音”,在战争的阴影下,边境传来的消息虽然多是蛮夷的,但却唤醒了他对家乡的乡情,夹杂着楚音,更加突出归乡的渴望。
最后一句“若得君王放归去,便陪莲社访东林”,展现了诗人对归乡的期待与愿望,莲社与东林的提及,体现了他对文人交往的向往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整首诗情感真挚,兼具忧国忧民与思乡之情,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忧虑国家的动荡,渴望归乡与友人相聚,体现了诗人深厚的人文情怀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词测试:
《思归偶成》的作者是?
诗中提到的“杜鹃”主要象征什么?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愿望?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