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02:29: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2:29:06
虞美人·波声拍枕长淮晓
作者:苏轼 〔宋代〕
波声拍枕长淮晓,
隙月窥人小。
无情汴水自东流,
只载一船离恨别西州。
竹溪花浦曾同醉,
酒味多于泪。
谁教风鉴在尘埃?
酝造一场烦恼送人来!
清晨,长淮的波声拍打着我的枕头,隐约的月光照进来,映出我的身影。汴水无情地向东流去,只能承载着一艘船的离愁别恨,驶向西州。曾经在竹溪花浦与友人共醉,酒的滋味多于泪水的苦涩。是谁让这风尘之事在我的心头浮现,酝酿成一场烦恼,送给我这样孤独的思念?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在文学领域成就斐然,擅长诗、词、文,尤其以词作见长,深具个性与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词创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时期,生活境遇的变化导致了他的思考与感悟,展现了他对人生苦短、离别愁绪的深刻体悟。
《虞美人·波声拍枕长淮晓》是苏轼在被贬期间创作的一首词,表现了他对离别之苦的深切感受。开篇“波声拍枕长淮晓”,描绘了清晨的孤寂,波声如同心底的烦恼,拍打着他的枕头,寓意着思念与愁苦。接着“隙月窥人小”,月光透过窗户,映照出孤独的身影,似乎在暗示他内心的孤寂和对往昔的怀念。
词中提到的“无情汴水自东流”,则是时间与生命流逝的象征,汴水无情地向东流去,承载着离愁别恨,而“只载一船离恨别西州”则深化了这种离别的情感,特指对友人的思念和对故地的追忆。
在后半部分,苏轼回忆与友人曾经的欢乐时光,“竹溪花浦曾同醉”,那种共醉的快乐与现在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酒味虽然多于泪水,但内心的烦恼却显得更为沉重。“是谁教风鉴在尘埃”,表达了对外界环境的无奈,暗示因生活环境的变化而生出的烦恼,使整首词充满了感伤的基调。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苏轼对人生、友情与离别的思考,透露出一种深沉而宁静的悲伤,成为后人传颂的佳作。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词通过对离别、孤独和对往昔的怀念,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苏轼以细腻的情感描绘出对友情的珍视,透视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这首词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杜甫
C. 苏轼
D. 陶渊明
词中提到的“汴水”流向哪个方向?
A. 北
B. 西
C. 南
D. 东
“竹溪花浦曾同醉”中“同醉”指的是?
A. 独饮
B. 与友人共饮
C. 独自悲伤
D. 忘记烦恼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