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3:21: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03:21:21
众人有口,不说是,即说非。吾师有口何所为,莲经七轴六万九千字,日日夜夜终复始。乍吟乍讽何悠扬,风篁古松含秋霜。但恐天龙夜叉乾闼众,塞虚空耳皆耸。我闻念经功德缘,舌根可算金刚坚。他时劫火洞燃后,神光璨璨如红莲。受持身心苟精洁,尚能使烦恼大海水枯竭。魔王轮幢自摧折,何况更如理行如理说。
众人有嘴,却不说实话,反而说些错误的话。我师何必言语呢?《法华经》七卷六万九千字,日日夜夜反复诵读。时而吟唱,时而诵读,声声悦耳,仿佛风中的竹林和古松在秋霜中摇曳。但我担心那些天龙、夜叉和乾闼众,塞住虚空的耳朵都在倾听。我听说念经的功德,舌根若坚固如金刚。他日劫火焚烧之后,神光灿烂如红莲。若能保持身体和心灵的洁净,便能使烦恼的汪洋大海枯竭。魔王的轮幢会自我摧毁,更何况是遵循真理而行、而说。
齐己(704年-770年),字景深,号法云,唐代著名诗人,擅长于咏物和抒情,尤其在佛教诗作上有高深的造诣。他的诗作常常融入佛教思想,展现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赠持《法华经》僧》是齐己在对持经僧的赞美与鼓励之时所作。诗中透露出对佛教经典的虔诚与对持经者的敬仰,反映了那一时期佛教在社会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齐己在这首诗中,运用生动的比喻和深邃的哲理,展现了持《法华经》僧的崇高精神与坚定信仰。诗的开头通过对“众人有口,不说是,即说非”的描写,揭示了世人的迷惑与无知,反映出一种对真理的追求。而“吾师有口何所为”则表现了持经者的不懈努力与坚持。后面的描写中,通过“莲经七轴六万九千字”强调了《法华经》的博大精深,以及持经者的日复一日的诵读,表现出一种虔诚的信仰。
在诗中,齐己运用了许多自然意象,如“风篁古松含秋霜”,寓意深远,传达出一种超然的境界。同时,诗中提到的“舌根可算金刚坚”则强调了念经的功德,暗示了持经者的坚韧与不屈。最后,诗的尾声通过“魔王轮幢自摧折”总结了持经的力量,表达了信仰的坚定与智慧的超越。
整首诗歌围绕持《法华经》的僧人,表现了对佛教经典的虔诚、对持经者的敬仰,以及对世俗虚妄的批判。诗中透出一种坚定的信仰与追求真理的精神。
诗中提到的经典是哪一部?
“舌根可算金刚坚”中的“金刚”比喻什么?
诗中的“风篁古松”描绘了怎样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