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8:50: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8:50:03
贵贱虽殊等,平生窃下风。
云泥势已绝,山海纳还通。
忽叹登龙者,翻将吊鹤同。
琴诗犹可托,剑履独成空。
畴昔尝论礼,兴言每匪躬。
人思崔琰议,朝掩祭遵公。
作善神何酷,依仁命不融。
天文虚北斗,人事罢南宫。
上宰既伤旧,下流弥感衷。
无恩报国士,徒欲问玄穹。
尽管贵贱地位不同,但我平生却常常以谦卑自处。
云与泥的地位已经截然不同,山与海的关系却依然相通。
我不禁叹息那些登上龙门的人,竟然也要为鹤而哀悼。
琴与诗尚可相托,但剑与履却是徒然无用。
往昔曾经探讨礼仪,兴起言论总是与我无关。
人们思念崔琰的见解,而早晨的祭祀却遮掩了遵公的教诲。
善良的神灵何其冷酷,依照仁德却难以融合。
天文上北斗星显得虚空,人事上南宫的事务也已停止。
宰相对往日的感情已感伤,平民的情怀则愈发感同身受。
对国家的忠诚未能得到回报,只是徒然向空中发问。
张九龄,唐代著名诗人,曾任宰相,因其才华与品德受到后世的赞誉。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色和人生哲理为题材,表达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这首诗是张九龄在悼念李尚书乂时所作,表达了对李尚书的敬仰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李尚书作为一位忠臣,其去世使得作者感到国士无归的遗憾,反映了当时政治环境的复杂与艰难。
整首诗通过对比的手法,展现了社会地位的差异与人生际遇的无常。开篇以“贵贱虽殊等”引出全诗的主题,强调了生死之间的平等与无常。接下来的“云泥势已绝,山海纳还通”则暗示了虽然人们的地位不同,但人际关系依然可以相互联系。
在诗中,张九龄对成功和名利的淡然态度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忽叹登龙者,翻将吊鹤同”一句,表达了对成功者和失败者的同情,仿佛无论是高位者还是低贱者,最终都将面对生死的无奈。诗中反复提及的“琴诗”和“剑履”,分别代表了文人与武士的两种人生追求,表现出对文人理想的向往与对武力地位的质疑。
最后两句“无恩报国士,徒欲问玄穹”则是对忠臣遭遇的不平之鸣,表现出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表达了对无辜者的深切同情。这首诗不仅有着深厚的情感,还蕴含着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值得细细品味。
贵贱虽殊等,平生窃下风。
意思是尽管人们的地位和财富不同,但我一直以谦卑的态度生活。
云泥势已绝,山海纳还通。
比喻了社会地位的差异,但人际关系依然能够沟通。
忽叹登龙者,翻将吊鹤同。
叹息那些成功者,竟然也要与失败者一同哀悼。
琴诗犹可托,剑履独成空。
文人的雅趣仍然可以寄托,但武士的地位却无用。
畴昔尝论礼,兴言每匪躬。
曾经讨论的礼仪,常常与我无关。
人思崔琰议,朝掩祭遵公。
人们怀念崔琰的见解,而朝廷的祭祀却遮掩了真正的教诲。
作善神何酷,依仁命不融。
善良的神灵为何如此冷酷,仁德的命令却难以相融。
天文虚北斗,人事罢南宫。
天上的北斗星显得虚无,人事却已停止。
上宰既伤旧,下流弥感衷。
宰相对往日感情的伤感,平民则愈加感同身受。
无恩报国士,徒欲问玄穹。
对忠诚于国家的士人未能得到回报,只能徒然向天发问。
整首诗通过对生死、成败、忠义的深刻思考,表现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国家忠臣的惋惜,传递出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
这些意象不仅富有文化内涵,还在诗中承载了深刻的哲理反思。
诗中提到的“云泥”象征什么?
张九龄在诗中表达了对谁的悼念?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以上内容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姚令公哭李尚书乂》这首诗的深意与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