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9:45: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9:45:34
端午游真如,迟、适、远从,子由在酒局
作者:苏轼
一与子由别,却数七端午。
身随綵丝系,心与昌歜苦。
今年匹马来,佳节日夜数。
儿童喜我至,典衣具鸡黍。
水饼既怀乡,饭筒仍悯楚。
谓言必一醉,快作西川语。
宁知是官身,糟曲困熏煮。
独携三子出,古刹访禅祖。
高谈付梁罗,诗律到阿虎。
归来一调笑,慰此长龃龉。
与子由分别后,转眼又是七个端午节。
我身上系着彩丝,心中却仍感苦楚。
今年我独自骑马来到这里,数着佳节的日日夜夜。
孩子们欢喜我到来,准备了衣服和鸡黍。
水饼让我想起故乡,饭筒让我仍然为楚国感到惋惜。
我说一定要醉一次,痛快地说说西川的事情。
哪知道我已是官身,糟曲让我困扰,熏酒难以煮熟。
我独自带着三个孩子,去古刹拜访禅宗的祖师。
我与他们高谈阔论,把诗律交给梁罗,直到阿虎。
归来时我开玩笑,安慰这漫长的争执与不和。
1. 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字子由。
2. 彩丝:端午节时,妇女们常用彩丝系在腰间,寓意驱邪避祟。
3. 昌歜苦:指心中感到忧苦的状态。
4. 鸡黍:端午节的传统食品,意为鸡肉和黍米饭。
5. 水饼:一种传统食品,形似饼,寓意思乡。
6. 官身:指自己身为官员的身份。
7. 古刹:古老的寺庙,禅宗的发源地。
8. 梁罗、阿虎:两位当时的诗人,苏轼与他们的交往。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其文学作品涵盖诗、词、散文等多个领域,风格豪放洒脱,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端午节时,诗人借节日的氛围表达与兄弟分别的惆怅,以及对故乡的思念,透过节日的庆祝与饮酒,展现出一种对生活的豁达与无奈。
苏轼的《端午游真如》不仅是一首描写节日的诗作,更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对生活的思考。诗中,苏轼以“与子由别,却数七端午”开篇,瞬间将时光的流逝与亲情的缺失结合在一起,令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伤感。随着诗句的展开,诗人通过描述端午节的习俗——如儿童的欢喜、鸡黍的准备,展现了节日的热闹与温情。
然而,在欢庆的背后,诗人却无法掩饰内心的苦楚和思乡之情。通过“水饼既怀乡,饭筒仍悯楚”的描写,诗人将故乡的思念与楚地的遗憾交织在一起,展现出他对故乡的深沉情感。即便身在喧闹的节日中,心灵的孤独依旧显得格外突出。
在诗的后半部分,苏轼又以一种洒脱的态度面对生活的困扰,他愿意借酒浇愁,通过“高谈付梁罗,诗律到阿虎”来表达对诗歌的热爱与追求。这种对生活的乐观和对诗歌的追求,正是苏轼个人风格的体现,使整首诗既有情感的深邃,又不乏生活的趣味。
综上所述,这首诗不仅描绘了节日的氛围,更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对生活、亲情和故乡的思考,展现了其独特的人生观与艺术风格。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在节日中对亲情与故乡的思念,体现了苏轼对生活的豁达态度与对文化传承的重视。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苏轼在诗中与谁分别?
诗中提到的“鸡黍”象征什么?
苏轼在酒局中想要做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