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题净慧大师禅斋》

时间: 2025-05-01 20:29:10

诗句

巾屦诸方遍,莓苔一室前。

萎花吟次落,孤月定中圆。

斋钵都人施,谈机海外传。

时应暮钟响,来度禁城烟。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20:29:10

原文展示:

巾屦诸方遍,莓苔一室前。
萎花吟次落,孤月定中圆。
斋钵都人施,谈机海外传。
时应暮钟响,来度禁城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禅僧的静谧生活场景:四处的布鞋和头巾散落一地,室外的莓苔生机盎然;枯萎的花瓣在轻声吟唱中落下,孤独的月亮在空中显得格外圆满;斋饭的钵盂被众人施舍,僧人们在谈论着佛理,声音传向远方;此时,暮钟响起,仿佛将禁城的烟雾也一同度过。

注释:

  • 巾屦:巾和鞋,指僧人的衣物和鞋子,象征着简朴的生活。
  • 莓苔:苔藓的一种,常见于潮湿的地方,寓意生命的坚韧。
  • 萎花:枯萎的花,暗示生命的无常。
  • 斋钵:僧人用来盛饭的钵,象征着修行生活的简朴。
  • 谈机:谈论机缘,指讨论佛理。
  • 禁城烟:指皇宫中的烟雾,象征着世俗的繁华与喧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历史学家。他在文学上倡导“古文运动”,提倡简练而有力的文风。其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之作,也有细腻的抒情。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欧阳修晚年,正值他对人生及禅宗思想的深入思考之时。此时的他已在官场历尽沧桑,尤其对佛教的理解与追求,促使他创作出这样的禅意诗篇,既表达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也反映对世俗的超脱。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禅宗生活的简朴与深邃。首句“巾屦诸方遍”即引入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表现出僧人们的日常生活;而接下来的“莓苔一室前”则营造出一种清新自然的意境,苔藓的生长象征着生命的坚韧和宁静。

“萎花吟次落,孤月定中圆”一联,通过枯萎的花与孤月的对比,表现了无常与圆满之间的哲学思考,暗示着生命的循环与禅意的圆满;而“斋钵都人施,谈机海外传”则反映了修行者之间的互助与智慧的传递,表达了对佛理的探讨与追求。

最后一句“时应暮钟响,来度禁城烟”又将诗意引向了世俗与超脱之间的对比,暮钟的响起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世俗的纷扰,提醒人们在繁华与喧嚣中寻求内心的宁静。

整首诗气息清幽,意境深远,给人以启迪,展现了作者对佛教和人生哲理的思考,值得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巾屦诸方遍:四处散落的僧衣和鞋子,表现出修行生活的随意与自由。
  2. 莓苔一室前:苔藓在房间前生长,象征着生命的韧性与自然的和谐。
  3. 萎花吟次落:枯萎的花瓣轻声落下,暗示着生命的无常与变化。
  4. 孤月定中圆:孤独的月亮高挂,象征着一种内心的圆满与宁静。
  5. 斋钵都人施:众人施舍的斋饭钵,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与互助。
  6. 谈机海外传:探讨佛理的声音传向远方,表现出智慧的传播与交流。
  7. 时应暮钟响:暮钟的敲响,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世俗的喧嚣。
  8. 来度禁城烟:带着宁静走过禁城的烟雾,暗示着对世俗的超脱与内心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孤月”之比喻,暗示孤独中的宁静。
  • 对仗:如“萎花吟次落,孤月定中圆”,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象征:苔藓、月亮、钟声等,均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传达出对生命、时间和内心世界的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禅意为主题,表达了对简朴生活的赞美和对世俗纷扰的超脱。诗中充满了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体现了作者对佛教思想的深入理解,展现了一种宁静、超然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巾屦:象征僧人的简朴生活与修行状态。
  • 莓苔:代表生命的顽强与自然的宁静。
  • 萎花:象征着生命的短暂与无常。
  • 孤月:象征内心的孤独与宁静。
  • 斋钵:代表修行者的日常与人际关系。
  • 暮钟: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对世俗的提醒。
  • 禁城烟:象征世俗繁华的虚幻与干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巾屦诸方遍”中的“巾屦”指什么? A. 头巾和鞋子
    B. 书本和笔
    C. 饭菜和器皿
    D. 花草和树木

  2. “孤月定中圆”中“孤月”表现了什么? A. 忧伤
    B. 宁静
    C. 繁忙
    D. 快乐

  3. 诗中“谈机海外传”主要表达了什么? A. 讨论政治
    B. 交流佛理
    C. 讲述故事
    D. 传递消息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月下独酌》李白
  • 《山中问答》王维

诗词对比:

可以对比王维的《山中问答》,同样描绘了自然与内心的和谐,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两首诗均展现了诗人对佛教思想的理解,但在意象的表现上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欧阳修诗文选》
  • 《宋代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

相关搜索

相关查询

题高寄泉孝廉柳桥晴絮图 其八 题高寄泉孝廉柳桥晴絮图 其七 题高寄泉孝廉柳桥晴絮图 其六 题高寄泉孝廉柳桥晴絮图 其五 题高寄泉孝廉柳桥晴絮图 其四 题高寄泉孝廉柳桥晴絮图 其三 题高寄泉孝廉柳桥晴絮图 其二 题高寄泉孝廉柳桥晴絮图 其一 游西山却忆贤首书舍次乐寅韵 次淮上寄乐寅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埋声晦迹 彻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花簇锦攒 虎的笔顺怎么写?虎的笔画顺序详解 阴霞 带地字的成语大全_含地字的成语及解释 鬯字旁的字 羊入虎口 非字旁的字 评吊 使署 王英的汉字怎么读?王英汉字拼音及写法全解析 斗字旁的字 齲字旁的字 违天悖理 子字旁汉字大全_带子的汉字详解 泥足巨人 配字的笔顺详解_正确书写汉字配 戴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有三有俩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