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4:38: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14:38:50
《西江月·立春》
作者:翁元龙 〔宋代〕
画阁换黏春帖,宝筝抛学银钩。
东风轻滑玉钗流。织就燕纹莺绣。
隔帐灯花微笑,倚窗云叶低收。
双鸳刺罢底尖头。剔雪闲寻豆蔻。
在春天到来的时节,画阁中贴上了春天的帖子,宝筝(乐器)被抛下,失去了往日的练习。东风轻轻吹拂,像玉钗一样流动,织成了燕子和黄莺的花纹。帐子隔着,灯下的花朵微微笑着,倚着窗前,云彩与树叶轻轻低垂。双鸳鸯刺绣的工作已经结束,悠闲地在雪地里寻找着豆蔻花。
翁元龙,宋代诗人,生活在北宋时期。他的诗风清新,常常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文情感。其作品多以细腻的笔触描绘生活中的美好瞬间。
《西江月·立春》创作于春天,时值万物复苏之际,诗人借景抒怀,表达了对春天的欢快心情与对生活的热爱。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诗中体现了这一主题。
《西江月·立春》是一首充满春天气息的诗词,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热情与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开篇“画阁换黏春帖”便营造出一种春意盎然的氛围,春天的到来不仅仅是自然界的变化,也象征着人们心情的愉悦。接着,诗人通过“宝筝抛学银钩”的意象,表达了春天的轻松与愉快,仿佛乐器的抛弃是一种对旧事物的告别,迎接新生的象征。
“东风轻滑玉钗流,织就燕纹莺绣”则通过春风的描写,塑造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燕子和黄莺的飞舞,仿佛在编织春的图案,象征着生活的美好与希望。接下来的“隔帐灯花微笑,倚窗云叶低收”则将视角转向室内,灯下的花朵仿佛在微笑,窗前的云叶轻垂,增添了几分温馨和静谧的气氛,表现了诗人对内心宁静生活的向往。
最后两句“双鸳刺罢底尖头,剔雪闲寻豆蔻”则回归到细腻的生活,双鸳鸯的刺绣工作已经完成,象征着爱情的圆满,而“剔雪闲寻豆蔻”的意象则展现了春天的闲适与愉悦,传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享受。
整首诗在描绘春天的同时,也融入了对生活的细致观察,情景交融,充满了诗意与画面感,令人陶醉。
整首诗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描绘了春天的生机与美好,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细腻观察与热情。诗中充满了温暖和宁静,展现了一个理想的春天场景,传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中提到的“东风”象征什么?
“双鸳刺罢底尖头”中的“双鸳”象征什么?
诗中用到的修辞手法主要是什么?
《春晓》 -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对比《西江月·立春》,两首诗都描绘了春天的气息与生机。《春晓》更侧重于春天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美,而《西江月·立春》则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生活的细节与对春天的热爱,情感更为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