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方正学先生祠》

时间: 2025-05-02 12:53:56

诗句

烽烟一夕逼南畿,痛绝孤臣泪血挥。

十族可堪同蔓草,九重亦自愧麻衣。

金川燕子飞还出,玉垒龙孙去不归。

祠宇高皇幸邻近,一抔钟阜共斜晖。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2:53:56

原文展示:

烽烟一夕逼南畿,痛绝孤臣泪血挥。
十族可堪同蔓草,九重亦自愧麻衣。
金川燕子飞还出,玉垒龙孙去不归。
祠宇高皇幸邻近,一抔钟阜共斜晖。

白话文翻译:

烽火连天的战争在南方逼近,痛苦的孤臣流下了泪血。
十族的悲惨命运与杂草无异,九重天的帝王也因麻衣的悲惨而感到羞愧。
金川的燕子飞回来了,而玉垒的龙孙却再也无法归来。
祠堂高耸,皇帝的恩宠近在咫尺,一把土在钟阜之上,映照着斜晖。

注释:

  • 烽烟:指战争的烟火,象征动乱和战争。
  • 南畿:指南方的京畿之地,特指南方的皇城。
  • 孤臣:指孤立无援的忠臣。
  • 十族:指家族的十个支系,常用以形容家族的衰败。
  • 九重:形容天宫,指帝王的权威。
  • 金川:形容地方名,燕子在此出飞。
  • 玉垒:指山名或地名。
  • 龙孙:指帝王的后代。
  • 祠宇:指祭祀的建筑。
  • 斜晖:指夕阳的余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必恒,清代诗人,以其深厚的文学修养和浓烈的爱国情怀著称。他的作品往往表现出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心,诗风凝重而富有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清代动荡时期,作者对国家的衰败和个人悲剧深感痛心,表达了对忠臣孤立无援的愤慨,同时也反映了对历史和命运的思考。

诗歌鉴赏:

李必恒的《方正学先生祠》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悲伤情绪的诗作。在诗中,作者通过对战争和忠臣命运的描绘,展现了国家动乱给个人带来的痛苦。开篇的“烽烟一夕逼南畿”直接引入了战争的主题,透出了紧迫感和不安。这种紧迫感在接下来的“痛绝孤臣泪血挥”中进一步得到升华,孤臣的无奈与痛苦让读者感受到那种悲凉的情感。

诗中提到的“十族可堪同蔓草”,将家族的衰落与自然界的无情相比较,展示了人们在大环境面前的脆弱与无奈。同时,提及“九重亦自愧麻衣”,让人感受到即便是帝王也不能逃避历史的责任与羞愧,这样的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深度。

后半部分的意象变化如“金川燕子飞还出,玉垒龙孙去不归”,在描绘自然的同时,隐喻了人事的无常与离散。燕子的归来与龙孙的离去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加深了诗人的悲伤情感。

最后,诗结尾的“祠宇高皇幸邻近”,则是对历史的缅怀与对忠臣的敬仰,尽管身处动荡,诗人依然怀有对忠诚与正义的渴望,展现了强烈的爱国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烽烟一夕逼南畿:战争的烟火在一夜之间逼近南方的京畿之地,显示出战争的紧迫性。
  2. 痛绝孤臣泪血挥:孤独的忠臣因国破家亡而痛苦流泪,血泪交加,表达出深切的悲痛。
  3. 十族可堪同蔓草:十个家族的命运如同杂草般悲惨,形象地比喻了家族的衰败与无情。
  4. 九重亦自愧麻衣:即便是九重天的帝王,也因这些麻衣人的悲惨命运而感到羞愧,揭示了历史的沉重。
  5. 金川燕子飞还出:金川的燕子飞回来了,象征着某种希望与归属。
  6. 玉垒龙孙去不归:而玉垒的龙孙却再也无法归来,暗示了对国家和家族未来的无望。
  7. 祠宇高皇幸邻近:高大的祠堂近在咫尺,显示出对忠臣的尊敬。
  8. 一抔钟阜共斜晖:最后的余晖照耀在钟阜之上,象征着对历史的追忆与怀念。

修辞手法:

  • 对仗:全诗多处采用对仗手法,如“金川燕子”与“玉垒龙孙”,形成鲜明对比。
  • 比喻:将十族的命运比作蔓草,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悲惨。
  • 意象:通过“烽烟”、“泪血”等意象,增强了诗歌的情感表达。

主题思想:

全诗围绕忠臣的孤独与悲痛,表达了对国家动乱的深切忧虑和对历史的反思,体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忠诚者的敬仰。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烽烟:象征战争与动乱。
  2. 孤臣:象征忠诚与无奈。
  3. 十族:象征家族的衰败。
  4. 九重:象征权力与责任。
  5. 燕子:象征归属与希望。
  6. 龙孙:象征帝王的后代与未来。
  7. 祠宇:象征对历史和忠诚的追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孤臣”是指什么?

    • A. 忍辱负重的人
    • B. 忠诚的臣子
    • C. 反叛者
  2. “金川燕子飞还出”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希望与归属
    • B. 失望与无奈
    • C. 恐惧与绝望
  3. 诗中“十族可堪同蔓草”是用来比喻什么?

    • A. 家族的强大
    • B. 家族的衰败
    • C. 家族的团结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了战争带来的痛苦与忧虑。
  •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反映了对个人命运的思考与对历史的反思。

诗词对比:

  • 李必恒 vs. 杜甫:两位诗人均表达对国家动乱的忧虑,但李必恒更侧重于忠臣的孤独与痛苦,而杜甫则更为宏观,关注国家的整体命运。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李必恒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历史与文学的交融:诗词中的国家情怀》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寄李衡州(时所居即衡州宅) 省中春晚忽忆江南旧居戏书所怀因寄两浙亲故杂言 唐开州文编远寄新赋累惠良药咏叹仰佩…聊书还答 初秋月夜中书宿直,因呈杨阁老 贡院对雪,以绝句代八行,奉寄崔阁老 奉和李相公早朝于中书候传点偶书所怀奉呈门…中书相公 酬灵彻上人以诗代书见寄(时在荐福寺坐夏) 酬崔千牛四郎早秋见寄 奉酬从兄南仲见示十九韵 奉和崔评事寄外甥刘同州…杨少尹、李侍御并见寄之作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守生 骄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黄字旁的字 血字旁的字 包含赛的词语有哪些 拒虎进狼 刖趾适履 穴宝盖的字 改辕易辙 兰芝常生 龙潭虎穴 立刀旁的字 三圣 炮舰政策 革旧立新 麦字旁的字 背开头的成语 瓪瓦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