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15:07: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15:07:19
人言美恶必复,
孰若亲冤两忘。
僧乃谤第二祖,
佛不嗔歌利王。
有人说美与恶一定会有回报,
但谁能像亲人怨恨那样完全忘却呢?
和尚竟然诽谤第二代祖师,
佛祖对此也不生气,称颂利王。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刘克庄,字梦阮,号庐陵,宋代诗人。他的诗风多受唐诗的影响,作品多以豪放、清新、深邃见长,擅长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深邃的思想。他的诗作常常透视社会现象,表现个人情怀。
创作背景:
此诗是在一个冬夜,作者读着杂书时所作,反映了他对世事的思考和对人性、道德的探讨。刘克庄生活在北宋末期,社会动荡,他的作品常常带有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人性深邃的观察。
这首诗从表面看似乎在讨论因果和人际关系,但实际上却蕴含了更深层的哲思。首句提到“美恶必复”,这是一个经典的因果法则,它提示人们在面对善恶时,应该有一种因果意识。然而,接下来的“孰若亲冤两忘”,却引导我们思考亲情之间的复杂和微妙。即使是最亲近的人,因误解和怨恨所产生的情感往往难以忘却。这种对比使人意识到,单纯的因果法则并不能完全解释人类的情感经历。
后两句提到“僧乃谤第二祖,佛不嗔歌利王”,则引入了宗教和权力的元素,和尚对祖师的谤言和佛祖的不怒,反映了宗教界的复杂关系和对人世间权力的态度。佛教强调慈悲,即便遭遇谤言,也不应怀恨在心,这种无私的态度与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整首诗通过对比与反思,展示了人性复杂的情感,与世俗因果法则之间的张力,表明在面对恩怨时,内心的修为和对待他人的态度才是更为重要的。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探讨了因果与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强调在面对恩怨时,内心的涵养和宽容更为重要。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不仅反映了人际关系的多元,也隐含着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美恶必复”,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孰若亲冤两忘”中的“亲冤”指的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和尚”主要是指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对比刘克庄的诗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两者都关注人情与道德,但刘克庄更注重内心的反思,而白居易则偏向于对社会现象的直观描绘。两首诗都深刻反映了人性与社会的复杂关系,值得细细品味。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