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致仕后次韵答张念七》

时间: 2025-08-12 07:44:14

诗句

颍水箕山一老生,漠然心境两俱平。

倘不物外皆如寄,腰底悬金壁挂缨。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8-12 07:44:14

原文展示:

颍水箕山一老生,
漠然心境两俱平。
倘不物外皆如寄,
腰底悬金壁挂缨。

白话文翻译:

在颍水和箕山之间,我是一个老者,
内心的宁静与外界事物同样平静。
如果不把外物当作寄托,
那我腰间挂着的金缨便显得多余。

注释:

字词注释:

  • 颍水:指中国河南省的一条河流,流域广阔,古代文人常以之为背景。
  • 箕山:古代传说中的一座山,象征着隐逸和清幽。
  • 老生:意指年长的人,通常指不再追求功名利禄的隐士。
  • 漠然:形容心态淡然、无所挂碍。
  • 心境:内心的状态和境界。
  • 物外:指外在事物,非内心所需。
  • :在此意为寄托、依赖。
  • 腰底悬金壁挂缨:形容身上佩戴的装饰物,象征地位和权利。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箕山”可以与古代隐士的生活理念联系起来,反映出作者追求内心宁静的理想。
  • “金壁挂缨”暗示着世俗的权力与地位,但与内心的平和形成对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维,宋代诗人,生于南宋,性情淡泊,追求隐逸生活。他的诗作常有哲理性,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世俗的超然态度。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作者致仕后写成,表达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反思与释然,体现出他的宁静心境与对物质欲望的淡化。

诗歌鉴赏:

这首诗展现了韩维作为一位老生的淡泊与从容,表达了他对世俗纷扰的超然态度。开头的“颍水箕山一老生”不仅点明了地点,也隐含了作者的身份认同。他身处自然之中,内心却已与外界和谐共处。接着“漠然心境两俱平”,展现了内心的宁静与世事的无关紧要,诗人似乎在强调心境的平和远比外界的荣华富贵更为重要。

“倘不物外皆如寄”一句,直接表达了对于物质世界的看法,强调了生活的本质在于内心的感受,而非外在的事物。最后一句“腰底悬金壁挂缨”则是对世俗地位的冷静看待,暗示佩戴的金缨并不能真正代表自身的价值。

整首诗充满了哲理性,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展现了诗人对物质与精神世界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颍水箕山一老生:诗人自我介绍,表明其身份与地理背景,暗示其隐逸生活。
  2. 漠然心境两俱平:诗人内心宁静,表明对外界事物的无所挂碍。
  3. 倘不物外皆如寄:强调外物的轻浮与无常,表明内心的真实依托。
  4. 腰底悬金壁挂缨:暗示地位与身份,但在内心宁静面前显得多余。

修辞手法:

  • 对比:内心的平静与外在的物质形成鲜明对比。
  • 隐喻:金缨象征地位,反映了世俗的诱惑。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超然,反映了诗人对物质生活的淡泊态度,强调精神的独立与自我价值的认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颍水:象征着自然的宁静。
  • 箕山:代表隐逸与清幽。
  • 金壁挂缨:象征世俗的权力与虚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颍水”和“箕山”主要象征什么?

    • A. 自然与宁静
    • B. 权力与地位
    • C. 纷扰与困扰
  2. “倘不物外皆如寄”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态度?

    • A. 对外界事物的依赖
    • B. 对内心平静的追求
    • C. 对权力的渴望
  3. 诗中“腰底悬金壁挂缨”暗示了什么?

    • A. 内心的平和
    • B. 对世俗身份的反思
    • C. 对物质的追求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陶渊明《归园田居》

诗词对比:

  • 韩维的《致仕后次韵答张念七》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有相似的主题,均强调隐逸与自然的和谐,但韩维更侧重于内心的宁静,而陶渊明则展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韩维诗文集》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念奴娇·汉天云静 满江红·典尽春衣 满江红·笔染相思 满江红·春入台门 水调歌头·踏碎九街月 水调歌头·买得一航月 水调歌头·杖屦觅春色 满江红(寿邹给事) 诉衷情 生查子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失魂落魄 燃石 長字旁的字 投杼之疑 两点水的字 扬己露才 包含养的成语 乛字旁的字 形影相亲 没日没夜 阴寒 快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片字旁的字 包含缉的词语有哪些 空竨 穴处野居 辛字旁的字 元匠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