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52: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52:13
山川围燕坐,日月转庭隅。
般若心常是,如来卧起俱。
多闻成外道,只守即凡夫。
欲听虚空鼓,须弥作鼓桴。
山川环绕着燕国,我在这里静坐;
日月交替变换,时光在庭院的一角流逝。
般若(智慧)的心常在,正如如来佛的安卧与起立。
多闻之人往往成为外道,只是守着平常的凡夫。
想要听到虚空中的鼓声,必须用须弥山作为鼓槌。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晚号涧溪。宋代著名的诗人、书法家,他是“江西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以其清新婉约的风格著称,作品常常融合哲理与自然之美。
本诗作于黄庭坚中年时期,当时他在仕途上经历了波折,内心对道理与真理的探索愈加深入。此诗表达了对佛教哲理的思考,强调内心的智慧与外在的表象之间的关系。
黄庭坚的这首诗以其独特的哲理深度和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展现了他对佛教智慧的理解与体悟。诗中前两句描绘了一个宁静的环境,山水环绕,日月交替,给人一种安静而深邃的感觉。接下来的两句则转向内心的探求,强调般若智慧的恒常存在,揭示了如来佛的安静与觉悟之间的关系,暗示出内心的宁静与深邃的智慧是密不可分的。
诗的后半部分则对“多闻”的批判,指出外道与凡夫的局限,提醒人们不要被表象所迷惑。最后一句“须弥作鼓桴”则运用了比喻,强调了真正的智慧需要艰苦的实践与体验,才能听到虚空中的真实声音,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整首诗通过描写自然与内心的关系,探讨了智慧与表象之间的辩证关系,反映了黄庭坚对佛教哲理的深刻理解与思考。强调了内心的智慧与外在环境的和谐共存,启示人们要深入内心去探寻真理。
诗中“山川围燕坐”主要表现了什么?
a) 诗人的孤独
b) 诗人的宁静
c) 诗人的愤怒
答案:b
“多闻成外道”这句表达了什么观点?
a) 博学是智慧的体现
b) 表面知识并不能代表真正的智慧
c) 外道是正确的
答案:b
“须弥作鼓桴”中的“须弥”象征什么?
a) 生活的复杂
b) 智慧的基础与实践
c) 自然的美丽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