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7:19: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7:19:04
原文展示:
邯郸才人嫁为厮养卒妇 祝允明 〔明代〕
高下理有定,金房须玉骨。 不解理有异,三五月圆缺。 昔为锦绮丛,今为蕉萃窟。 娇卧邻皂刍,夜半闻马龁。 遥梦赵王宫,盈盈望秋月。
白话文翻译:
高下的道理是固定的,金屋必须有玉骨来支撑。 不理解道理会有差异,就像十五的月亮有圆有缺。 曾经是华丽的锦绣之地,如今变成了荒凉的废墟。 娇弱的女子躺在邻近的草堆旁,半夜听到马吃草的声音。 远远地梦见赵王的宫殿,盈盈地望着秋天的月亮。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祝允明(1460-1526),明代文学家、书法家,字希哲,号枝山,江苏吴县人。他的诗文以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著称,尤以书法闻名,与文徵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
创作背景: 这首诗通过对比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荒凉,表达了作者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和对往昔的怀念。诗中的“邯郸才人”指的是古代邯郸的美女,嫁为厮养卒妇则暗示了命运的无奈和变迁。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邯郸才人”命运的描绘,展现了世事无常和人生变迁的主题。诗中“高下理有定”和“金房须玉骨”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等级和命运安排的看法,而“三五月圆缺”则用月亮的圆缺来比喻人生的起伏变化。后几句通过对昔日繁华与今日荒凉的对比,以及女子在荒凉中的孤独和怀念,深化了诗歌的情感层次,使读者感受到作者对往昔的无限怀念和对现实的深刻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邯郸才人”命运的描绘,展现了世事无常和人生变迁的主题。作者通过对昔日繁华与今日荒凉的对比,以及女子在荒凉中的孤独和怀念,表达了深刻的感慨和对往昔的无限怀念。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的“三五月圆缺”比喻什么? A. 月亮的圆缺 B. 人生的起伏变化 C. 时间的流逝 D. 季节的变化
诗中的“金房须玉骨”表达了什么意思? A. 高贵的地方需要有高贵的人来支撑 B. 金屋需要玉骨来装饰 C. 金屋和玉骨都是珍贵的 D. 金屋和玉骨都是虚幻的
诗中的“昔为锦绮丛,今为蕉萃窟”表达了什么? A. 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荒凉 B. 昔日的荒凉与今日的繁华 C. 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繁华 D. 昔日的荒凉与今日的荒凉
答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