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40: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40:51
喜晴赋呈常守叶梦锡
作者: 张孝祥 〔宋代〕
史君忧民出至诚,欲晴未晴天所矜。
白衣老人无逢迎,香火未收东方明。
指挥六龙扶日行,群阴卷尽见太清。
女撷柔桑男趁耕,熙熙和气满春城。
去年岁事已如许,田头试听老农语。
浙西更著五日雨,麦根烂尽种不土。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天气变化的关切,尤其是对农民生活的深刻体悟。诗中描绘了史君(指官员)忧心民众的疾苦,虽然希望天能放晴,但却受自然天气的限制。白衣的老人不迎合世俗,香火未曾收起,表明对于未来的期待。接着提到六龙引领日出,阴云散去,阳光普照,描绘出一幅光明的画面。男女农民忙于春耕,和气满溢,展现了春天的生机。然而,去年经历的事历历在目,农民们的声音在田间回响。最后提到浙西地区又下了五天的雨,导致麦子根部腐烂,无法播种,寄托了作者对农民生计的忧虑。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张孝祥,宋代词人,以其豪放的风格和对社会民生的关注而著称。他的作品多反映政治、经济及民生问题,展现出深厚的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
《喜晴赋》创作于一个气候变化对农民生活影响显著的时期,反映了张孝祥对当时民生的关心,以及对自然环境的敏感。
《喜晴赋》是一首充满人文关怀的作品,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与人类生活关系的深刻思考。诗中,张孝祥通过描绘天气与民生的密切联系,表达了对农民生计的忧虑和对社会和谐的向往。开篇便以“史君忧民”引入,彰显出对百姓疾苦的关心,强调了官员的责任。接着,诗人通过“六龙扶日”这一意象,描绘了天晴的美好愿景,象征着光明与希望。
在描写农田的场景时,诗人用“熙熙和气满春城”描绘出一个繁荣的春天,展现了农民们的辛勤劳动与和谐氛围。然而,转折处提及去年的雨水导致的灾害,揭示了自然对人类生活的不可抗拒之力,表现出诗人对农民生存状况的深切关怀。
全诗情感浓烈,语言简练,意象鲜明,深刻反映了宋代社会的矛盾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关心民生、关注天气对农作的影响,反映了作者对社会和谐的渴望和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史君”主要关心什么?
A. 自己的生活
B. 民众的生活
C. 自然环境
D. 其他官员
“六龙扶日”指的是什么?
A. 雨水
B. 太阳
C. 云彩
D. 风
诗中提到“浙西更著五日雨”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失望
C. 愤怒
D. 安宁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