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7:15: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7:15:11
夫子儒门杰,心诚行亦醇。
玉金精粹美,椒桂性芬辛。
一入随邦计,咸期利国宾。
生民待儒效,天意属人伦。
蜀犬争惊日,邹人不识麟。
穷途千古泪,白发四方尘。
弊世谁思救,仁贤自合振。
爱狙徒食费,好鹤浪轩驯。
不结临川网,偷安厝火薪。
忠言惊苦逆,恬议贵因循。
漆轨书三上,清时死九滨。
不思防蚁坏,徒欲卫龙鳞。
当道豺狼愎,升堂犬马嚣。
旱余云不雨,命塞器藏身。
独抱遗经老,来为後进陈。
手提三圣出,口压九师堙。
众耳雷霆震,群观日月新。
韦编重断绝,文席互酬询。
鲁变全归道,陈粮绝更贫。
贱生无自幸,俗系弗容亲。
盆覆徒经日,黾埋不伏人。
短诗徒自讼,已伏下斯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儒家思想的推崇和对现实社会的忧虑。诗中首先赞美了儒者的品德与行为,指出他们的心诚和行动都是纯正的。接着,诗人以美玉和金子比喻儒者的珍贵与芬芳,认为他们能为国家和人民带来利益。接下来的几句提到民众期待儒者的教化,而社会却充满了困扰和混乱,表现出对社会现状的不满。
蜀地的狗在太阳下争吠,表明了地方的无知与愚昧;而“穷途千古泪”感慨了历史的沧桑与个人的无奈。随后,诗人感叹仁德与贤良之士应当振兴社会,然而现实中却是狡猾的人在获取利益,忠言被视为逆耳之言,反而迎合世俗的平庸之声。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描绘了困境中的知识分子,虽然有智慧却被世道所困,难以施展。最后,诗人以“短诗徒自讼,已伏下斯民”总结,意在表达自己对社会的无奈与关切。
作者介绍:王令,字仲明,号惭愧,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深邃的思想著称。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南宋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士人面临生存与理想的冲突。王令用此诗表达了对社会弊端的关注与对儒家思想的执着。
《上聱隅先生》是一首充满哲理与情感的诗。王令通过对儒者的赞美,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困境与不公。诗中,儒者被视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教诲能够改变民众的命运。然而,诗人却深刻地意识到,现实中许多人对传统智慧的漠视与误解,令人痛心。
诗的结构严谨,运用了丰富的比喻与象征,展现了作者的高超技艺。在描绘社会现状时,诗人使用“蜀犬争惊日”和“邹人不识麟”的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人们的无知与愚昧。而“穷途千古泪”则流露出对历史悲剧的深切同情。整首诗的情感基调在于强烈的忧虑与思考,诗人以忠言和仁德为希望,期盼社会能够振兴。
逐句解析: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对儒家思想的推崇与对社会现状的忧虑,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渴望与对社会弊端的批判。诗中既有对儒者的赞美,也有对无知与贪婪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的深切关怀。
诗词测试:
“夫子儒门杰”中的“夫子”指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A. 孟子
B. 孔子
C. 荀子
D. 曾子
“蜀犬争惊日”中的“蜀犬”象征什么?
A. 忍耐
B. 无知
C. 君子
D. 贪婪
诗中提到的“忠言惊苦逆”意为什么?
A. 忠言被误解
B. 逆耳之言
C. 说真话的风险
D. 以上皆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王令与陶渊明的诗作都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但王令更侧重于现实的批判与反思,而陶渊明则展示了田园生活的恬淡与宁静。两者虽立意不同,却都反映了对社会的关怀与对理想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