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2:06: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2:06:31
《日蚀》
作者:王令(宋代)
钱塘山人大署壁,曰十月朔日且蚀。
坐者跳起行者留,愚闻之惊智为惑。
我时过市偶自停,眩两目视闹耳听。
自嗟身贱不有位,安得置此诛四刑。
惟此丙申日在未,天面黯郁昏不济。
举头仰日已半亏,群阴得志云不披。
尘函欲开镜尚掩,谁把白壁涂之泥。
大哉玄象浩难测,安有庸人似术得。
天乎反成竖子名,不念吾皇禳以德。
吾闻日名为大明,光一自出灭月星。
今乃为之成薄蚀,安得君子不为小人乘。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钱塘山上观看日蚀的情景。诗人用“十月朔日”来说明时间,并描述了周围人们的反应,坐着的人惊慌失措,行走的人则停下来观看。诗人感到自己的渺小,并且对社会的现状感到失望。他提到在丙申日,天色昏暗,日头已经被遮挡,云层压抑,无法透出光明。诗人感叹,宇宙的奥秘难以测度,普通人又怎能理解其中的深意。最后,他指责那些以小人之心对待大事的人,认为应以德行来化解灾难,而不应让小人得志。
王令,字仲明,号乐天,宋代诗人,生于南宋时期。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善于描写自然景物,常有哲理与感慨交融的作品。
《日蚀》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与变革之际,诗人通过日蚀这一自然现象,借以反映社会的不平与人性的复杂。
《日蚀》不仅是一首关于自然现象的诗,更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通过描绘日蚀这一现象,王令表达了对时代的无奈与对个人命运的感叹。诗的开头描绘了人们对日蚀的惊慌,反映出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无知与恐惧,这种对自然的畏惧与对未知的惊慌,恰恰反映了人性中脆弱的一面。
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通过对自身位置的反思,进一步揭示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愤懑与失落。诗人表达了对权力与地位的渴望,但又意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无足轻重,这种自我认知让人感到深深的无奈。诗人在日蚀的景象中,看到的不仅是自然的变化,更是社会的阴暗面。
最后,诗人以对宇宙奥秘的思考结束,感叹普通人难以掌握的深奥道理。这一层次的升华,使得整首诗不仅停留在对日蚀的描述,更引发了对人性、社会与自然的深思。王令通过《日蚀》展示了他对生命的独到见解与哲学思考,使得这首诗具有了更为深刻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钱塘山人大署壁,曰十月朔日且蚀。
描述发生日蚀的时间与地点,设置了全诗的背景。
坐者跳起行者留,愚闻之惊智为惑。
描述人们对日蚀的反应,表现出不同的人对自然现象的不同态度。
我时过市偶自停,眩两目视闹耳听。
诗人自述,在市集中看到日蚀,内心的震惊与好奇。
自嗟身贱不有位,安得置此诛四刑。
表达诗人对自身地位的感叹,无法参与高层事务的沮丧。
惟此丙申日在未,天面黯郁昏不济。
指明日蚀发生的具体日子,描写天色的黯淡与无光。
举头仰日已半亏,群阴得志云不披。
描述日蚀的景象,群云遮挡阳光,暗示阴暗势力的得志。
尘函欲开镜尚掩,谁把白壁涂之泥。
表达对真相的渴望,却受到外界的遮掩与污染。
大哉玄象浩难测,安有庸人似术得。
对宇宙奥秘的感叹,反映出对普通人难以理解的无奈。
天乎反成竖子名,不念吾皇禳以德。
批评社会上无知之辈的得势,呼吁应以德行化解灾难。
吾闻日名为大明,光一自出灭月星。
赞美太阳的光辉与其作为宇宙中心的地位。
今乃为之成薄蚀,安得君子不为小人乘。
表达对君子的失望与小人得志的无奈。
整首诗通过对日蚀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思考,表达了他对自身命运的感慨以及对社会不公的愤慨。诗人以日蚀为引子,探讨了更为深刻的哲理,展现了他对人性与宇宙的深刻理解。
《日蚀》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诗中提到的“十月朔日”指的是哪个时间?
诗人对自身地位感到什么?
王令与李白的诗歌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