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0:38: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0:38:23
原文展示:
尧夫非是爱吟诗,诗是尧夫重惜时。争向伪时须便信,奈何真处却生疑。既称有客告曾子,岂为无人毁仲尼。父子君臣独未免,尧夫非是爱吟诗。
白话文翻译:
邵雍并不是真的喜欢吟诗,他吟诗是因为他非常珍惜时间。在虚假的时候必须相信,但在真实的情况下却产生了怀疑。既然有人说有客人告诉曾子,那么怎么会没有人诋毁孔子呢?父子君臣之间的关系也无法避免这种情况,邵雍并不是真的喜欢吟诗。
注释:
典故解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邵雍(1011-1077),字尧夫,北宋著名理学家、诗人。他的诗歌多表达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深刻思考,风格清新自然,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反映了邵雍对当时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特别是对真伪难辨、信任危机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真伪、信任与怀疑的矛盾,表达了邵雍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诗中“争向伪时须便信,奈何真处却生疑”一句,揭示了人们在虚假面前容易相信,而在真实面前却产生怀疑的矛盾心理,反映了社会信任危机的普遍现象。结尾的“父子君臣独未免”更是强调了这种信任危机无处不在,连最亲密的关系也无法幸免。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蕴深远,体现了邵雍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比真伪、信任与怀疑的矛盾,揭示了社会信任危机的普遍现象,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邵雍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什么主题? A. 对吟诗的热爱 B. 对社会信任危机的感慨 C. 对时间的珍惜 D. 对父子君臣关系的思考
诗中“争向伪时须便信,奈何真处却生疑”反映了什么现象? A. 信任危机 B. 虚假的普遍性 C. 真实的难以辨别 D. 信息的传播
结尾的“父子君臣独未免”强调了什么? A. 信任危机的普遍性 B. 父子君臣关系的特殊性 C. 社会现象的复杂性 D. 吟诗的必要性
答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