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13: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13:11
农臣何所怨,乃欲干人主。
不识天地心,徒然怨风雨。
将论草木患,欲说昆虫苦。
巡回宫阙傍,其意无由吐。
一朝哭都市,泪尽归田亩。
谣颂若采之,此言当可取。
农民为何怨恨呢?他们只是想对统治者诉说。
却不懂得天地的心意,白白地怨恨风雨。
本想讨论草木的灾难,想要诉说昆虫的苦痛。
在宫阙周围巡回,却无从表达他们的心意。
一朝在城市哭泣,泪水流尽后返回田间。
如果歌谣能够采纳,这些话应该是可以接受的。
元结(公元659年-729年),字子期,唐代诗人,主要以五言诗见长。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与人情,常流露出对农民生活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思考。
《农臣怨》写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与农民困苦之际。诗中反映了农民的无奈与对统治者的不满,表达了对自然灾害的哀怨和对话语权缺失的无力感。
《农臣怨》是一首通过农民的视角表达对统治者的怨恨与无奈的诗作。整首诗围绕农民的心声展开,清晰地揭示了他们对自然灾害的抱怨和对社会不公的无奈。诗的开头以“农臣何所怨”引入,立刻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暗示这首诗将展现农民的苦楚。接着,通过“不识天地心,徒然怨风雨”一句,表达了农民对自然的无知与对命运的无奈,强调了人们常常将自然灾害视为对自身的惩罚,却不理解其背后的原因。
诗中提到“巡回宫阙傍”,暗示农民试图向权力中心寻求帮助,但他们的声音却得不到重视,反映出社会中弱势群体的无力感。当“泪尽归田亩”时,诗人用极简的语言描绘了农民的悲惨境地,表达他们的绝望与无奈。这种情感在最后一句“谣颂若采之,此言当可取”中得到了升华,暗示如果能够将农民的声音纳入社会的叙事中,那将是值得重视的。
整首诗通过农民的视角,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对自然的无知,表达了对统治者的控诉与对命运的无奈,呼吁社会关注底层人民的声音与苦难。
农臣何所怨?
A. 对风雨
B. 对统治者
C. 对社会
D. 对自然
诗中提到的“巡回宫阙”意指:
A. 农民在田间
B. 农民在城市
C. 农民在皇宫附近
D. 农民在乡村
本诗主要表达的情感是:
A. 快乐
B. 悲伤与无奈
C. 愤怒
D. 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