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1:41: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1:41:04
《木兰花慢 戊午中秋同既庭》
举觞浮皓魄,何故向客中圆。
只斫月吴刚,登楼王粲,一样难眠。
长安。金波万顷,尽六宫三市浸其间。
天上桂轮晶饼,人间玉臂云鬟。
年前。曾在马鞍山。半醉恰凭栏。
对丹崖翠瀑,狂歌曼啸,漏尽才还。
谁怜。萍踪无定,又天街携手共君看。
今夜凤城双阙,素娥分外婵娟。
举起酒杯对着明月,为什么月亮要在客人中间显得更圆?
只因砍伐月亮的吴刚,登楼的王粲,都是一样难以入眠。
长安的夜色如同万顷金波,浸透了六宫和三市之间。
天上的桂花轮和晶莹的月饼,人间的美丽玉臂和云鬟。
几年前,我曾在马鞍山,微醉时恰好倚着栏杆。
对着丹崖翠绿的瀑布,纵情狂歌,直到漏尽了时间才回头。
谁会怜惜这漂泊不定的踪迹,又在天街上携手与你共赏?
今夜在凤城的双阙,素娥显得格外美丽动人。
陈维崧(约1620-1700),字仲明,号澄斋,清代著名词人、诗人,擅长词作,风格典雅,常以豪放、清丽见称。他的作品多融入个人情感,表达对现实的思考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这首词作于戊午年中秋之际,作者与友人在庭院中共赏明月,畅谈诗酒,表达了对过往的怀念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中秋是团圆的节日,诗中体现了对团聚的向往与难以实现的惆怅。
《木兰花慢 戊午中秋同既庭》是一首充满了情感与哲理的词作。开篇以“举觞浮皓魄”引入,展示出一种欢愉的氛围,然而紧接着的“何故向客中圆”则将这一喜悦的情绪转入思索,月亮的圆满与人间的孤寂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复杂的情感贯穿整首词,揭示了作者内心的矛盾。
诗中提到的“吴刚”和“王粲”不仅仅是身份的代称,更是对比了古今诗人的共鸣与孤独。长安的繁华与桂花月饼的美丽在诗中交错,形成了一个完美的意象世界,象征着人间的美好与梦幻。
“谁怜”一句则流露出一种对漂泊不定的感慨,作者似乎在表达对自己人生的无奈,而“天街携手共君看”则是对友情的珍视与渴望。最后一句“今夜凤城双阙,素娥分外婵娟”将全诗推向高潮,月亮的美丽与作者的情感交织,留给读者无尽的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流露出对人生无常与孤独的思考。它不仅是对中秋佳节的赞美,更是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展现了诗人内心的丰富情感。
意象词汇:
“举觞浮皓魄”中的“皓魄”指的是什么?
A. 明亮的月亮
B. 清澈的水
C. 明亮的星星
诗中提到的“吴刚”是哪个神话人物?
A. 砍伐月亮的神仙
B. 诗人
C. 美丽的女子
“天街携手共君看”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未来的憧憬
B. 对友情的珍视
C. 对孤独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