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0:35: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0:35:55
破题得李程赋,
结语取钱起诗。
遂令眊矂举子,
不满冬烘主司。
第一首:
写作开头,引用李程的诗句,
最后一句用钱的内容来结束这首诗。
这使得那些心智模糊的举子,
对冬天里主考官的安排感到不满。
作者介绍:刘克庄(1187-1269),宋代著名诗人,工于诗词,风格多样,受到当时社会变革的影响。他的诗歌常夹杂个人情感与社会现象,表达对时局的关注与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科举考试时期,反映了考生们在考试前的焦虑与不安,尤其在冬季,考生对于主考官的安排感到不满,暗示了对科举制度的不满和对自身处境的思考。
这首诗通过对开题与结语的对比,揭示了诗人在面对科举时的复杂心情。开头引用李程的赋,显示出诗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继承,而结尾的“取钱起诗”则暗示了对现实利益的关注,反映出考生在追求功名的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世俗压力。同时,诗中提到的“眊矂举子”生动地描绘了那些焦虑不安的考生形象,表现出他们对考试结果的渴望与对主考官冷漠的无奈。整体上,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传达了对科举制度的深刻反思,展示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科举制度的批判,表达了考生在追求功名过程中面临的压力与无奈,展现了社会变革时期人们的困惑与思考。
诗词测试:
这首诗的“破题”主要指什么?
A. 开头部分
B. 结尾部分
C. 诗的主题
D. 作者的背景
诗中提到的“冬烘”主要象征什么?
A. 温暖
B. 冷漠
C. 迷茫
D. 暖和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对比刘克庄与杜甫在面对社会现实时的不同态度,刘克庄更倾向于对科举制度的批判,而杜甫则表现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二者在表达情感时各有千秋,体现了不同的历史背景与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