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代举人主司问答六言二首》

时间: 2025-05-04 10:35:55

诗句

破题得李程赋,结语取钱起诗。

遂令眊矂举子,不满冬烘主司。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0:35:55

代举人主司问答六言二首

原文展示

破题得李程赋,
结语取钱起诗。
遂令眊矂举子,
不满冬烘主司。

白话文翻译

第一首: 写作开头,引用李程的诗句,
最后一句用钱的内容来结束这首诗。
这使得那些心智模糊的举子,
对冬天里主考官的安排感到不满。

注释

  1. 破题:开题,指诗歌的开始部分。
  2. 李程:李程,可能指代某位著名诗人或作品。
  3. 结语:结束语,指诗歌最后的总结。
  4. 眊矂:形容心智模糊、迷惑不清的状态。
  5. 举子:参加科举考试的学生。
  6. 冬烘:冬天的取暖方式,可能指代主考官的冷漠。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克庄(1187-1269),宋代著名诗人,工于诗词,风格多样,受到当时社会变革的影响。他的诗歌常夹杂个人情感与社会现象,表达对时局的关注与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科举考试时期,反映了考生们在考试前的焦虑与不安,尤其在冬季,考生对于主考官的安排感到不满,暗示了对科举制度的不满和对自身处境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开题与结语的对比,揭示了诗人在面对科举时的复杂心情。开头引用李程的赋,显示出诗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继承,而结尾的“取钱起诗”则暗示了对现实利益的关注,反映出考生在追求功名的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世俗压力。同时,诗中提到的“眊矂举子”生动地描绘了那些焦虑不安的考生形象,表现出他们对考试结果的渴望与对主考官冷漠的无奈。整体上,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传达了对科举制度的深刻反思,展示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

诗词解析

  1. 逐句解析

    • 破题得李程赋:开头引用李程的诗句,表明诗人在创作时借鉴了经典。
    • 结语取钱起诗:最后一句提到金钱,表达了对现实利益的追求。
    • 遂令眊矂举子:让那些心智模糊的考生感到迷茫。
    • 不满冬烘主司:对主考官的安排表示不满,反映了考生的失落与焦虑。
  2.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冬烘”形象地表现了冬天的寒冷与考生内心的焦虑。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3. 主题思想: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科举制度的批判,表达了考生在追求功名过程中面临的压力与无奈,展现了社会变革时期人们的困惑与思考。

意象分析

  • 李程:象征着传统文化与诗歌的高峰。
  • 金钱:现实利益的象征,反映了人们在追求功名时的世俗压力。
  • 举子:象征着渴望求取功名的青年学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破题”主要指什么? A. 开头部分
    B. 结尾部分
    C. 诗的主题
    D. 作者的背景

  2. 诗中提到的“冬烘”主要象征什么? A. 温暖
    B. 冷漠
    C. 迷茫
    D. 暖和

答案

  1. A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对比刘克庄与杜甫在面对社会现实时的不同态度,刘克庄更倾向于对科举制度的批判,而杜甫则表现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二者在表达情感时各有千秋,体现了不同的历史背景与社会环境。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刘克庄集》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和章守三咏·右包公堂 邵监携诗相访用集中闲居韵为谢 和李元泰艳歌 送郑察推叔友罢官之潮阳二首 挽张直讲圣行二首 题方民瞻草堂 暮春宴东园方良翰有诗入夏追和 漫成 偕徐子由余子侯陈应求游虎丘岩偶题壁韵叶因 和超然翁韵二首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该应 倒八字的字 徐常遇 提土旁的字 包含反的成语 丿字旁的字 丰屋之过 解衣包火 繁绣 遁世离俗 得天独厚 丶字旁的字 上无片瓦遮身,下无立锥之地 松钗 匕字旁的字 包含剟的词语有哪些 富贵尊荣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