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2:16: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2:16:31
晴云行太虚,浩荡本无心。
随风忽变化,倏忽成古今。
卓尔起奇峰,万目竞瞻仰。
本自无心高,莫作有心想。
晴朗的云彩在广袤的天空中飘行,浩荡而自由,根本没有什么目的。它随着风的变化而变幻,瞬间变成了古代或现代的样子。那高耸的奇峰,吸引着众多目光仰望。其实云彩本来就没有心思去追求高度,不要去想它是有意而为。
本诗虽无明显的典故,但“太虚”常用于道教哲学中,指代无形无象的虚空;“无心”则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强调自然的随性和自由。
姜特立,宋代著名诗人,字子明,号涪翁,生于南宋时期。他的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风格清新脱俗,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本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诗人借写晴云表达对自由、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出对自然变化的感悟。
《晴云》是一首蕴含深刻哲思的诗作。全诗以“晴云”为主题,通过描绘云彩在天空中的飘动,展现了自然的无拘无束与变化多端。首句“晴云行太虚”便为全诗设定了一个辽阔的背景,令人感受到无边的宁静与广阔。而“浩荡本无心”则暗示了自然界的变化并非出于某种目的,它是自由的、毫无牵挂的。随后的“随风忽变化,倏忽成古今”,更是将这种无心的变化推向高潮,暗示时间与空间的相对性,云彩在瞬息间可变幻出古今的样貌,表现出一种流动的美。
诗的后半部分“卓尔起奇峰,万目竞瞻仰”则展示了云彩之美引得众多目光仰望,形成一种自然的崇拜。这种景象不仅表现了自然的壮丽,也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与向往。而结尾的“本自无心高,莫作有心想”则是对自然无心的再次强调,诗人提醒我们不要把自然的变化视为有目的的行为,而应以一种包容的态度去欣赏和理解。
整首诗通过云彩的意象,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展现了道家哲学中“无为而治”的思想,值得读者细细品味。
《晴云》通过描绘云彩的变化,传达了自然无心、随性而为的美好,反映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感悟。它倡导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态度,强调自由与无为的哲学思想。
这些意象不仅是自然的描写,也承载着诗人的情感与思想,反映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密切关系。
诗中“晴云行太虚”中的“太虚”指什么?
在诗中,云彩的变化是出于什么原因?
诗中提到的“本自无心高”是什么意思?
《晴云》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均描绘了自然景观,王维的诗则更多地体现在静谧与思考的结合,而《晴云》则强调了变化与自由的主题。两者在描写方式上有所不同,但均传递出对自然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