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11:36: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11:36:16
哭孟东野二首
作者:王建
吟损秋天月不明,兰无香气鹤无声。
自从东野先生死,侧近云山得散行。
老松临死不生枝,东野先生早哭儿。
但是洛阳城里客,家传一本杏殇诗。
在这黯淡的秋天,月亮显得格外昏暗,兰花失去了香气,鹤也不再鸣叫。自从东野先生去世后,附近的云山也显得冷清。老松树快要死了,却再也长不出新枝;东野先生早早就离开了人世。可是,在洛阳城里,有人依然传颂着一本关于杏子的伤感诗篇。
王建(约730年-约788年),唐代诗人,字子建,号东野,生于河南,曾任职于朝廷。他的诗风多样,既有豪放的气魄,也有细腻的情感。王建的诗常常表达对人生的思考与对友人的怀念,具有较强的个人色彩。
《哭孟东野二首》是王建在失去朋友孟郊后所作,反映了他对已故朋友的深切怀念。孟郊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而受到后人推崇,王建对他的哀悼不仅是对友谊的缅怀,也是对人生无常的感叹。
《哭孟东野二首》以悲伤的语调,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孟郊的追忆和对生命短暂的思考。开头两句“吟损秋天月不明,兰无香气鹤无声。”以秋天的景象引入,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氛围,暗示着诗人心中的伤痛。接着“自从东野先生死,侧近云山得散行”,将孟郊的去世与周围的环境相结合,展现出一幅因悲痛而沉寂的画面。
后面的两句“老松临死不生枝,东野先生早哭儿。”更是将生与死的主题推向高潮,老松象征着生命的尽头,而东野先生早逝则让人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无奈。最后两句以洛阳城的客人和传世的诗作结束,既表达了对孟郊的哀悼,也反映了诗人对友谊永恒的期望,寓意即使人已离去,精神与作品依然存在。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鲜明,既有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又有对友人的深情怀念,体现了王建对生命、友情及艺术价值的深刻理解。
整首诗围绕着对已故友人的哀悼,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和对友情永恒的追求。诗中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折射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展现了唐代诗歌的独特魅力。
诗中提到的“东野”指的是哪位诗人?
诗中用来象征生命枯竭的意象是什么?
诗的主题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