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3:57:08
悠悠大象运,轮转无停际。
陶化非吾因,去来非吾制。
宗统竟安在,即顺理自泰。
有心未能悟,适足缠利害。
未若任所遇,逍遥良辰会。
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
仰望碧天际,俯磐绿水滨。
寥朗无厓观,寓目理自陈。
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猗与二三子,莫匪齐所托。
造真探玄根,涉世若过客。
前识非所期,虚室是我宅。
远想千载外,何必谢曩昔。
相与无相与,形骸自脱落。
鉴明去尘垢,止则鄙吝生。
体之固未易,三觞解天刑。
方寸无停主,矜伐将自平。
虽无丝与竹,玄泉有清声。
虽无啸与歌,咏言有馀馨。
取乐在一朝,寄之齐千龄。
合散固其常,修短定无始。
造新不暂停,一往不再起。
于今为神奇,信宿同尘滓。
谁能无此慨,散之在推理。
言立同不朽,河清非所俟。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3:57:08
悠悠大象运,轮转无停际。
陶化非吾因,去来非吾制。
宗统竟安在,即顺理自泰。
有心未能悟,适足缠利害。
未若任所遇,逍遥良辰会。
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
仰望碧天际,俯磐绿水滨。
寥朗无厓观,寓目理自陈。
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猗与二三子,莫匪齐所托。
造真探玄根,涉世若过客。
前识非所期,虚室是我宅。
远想千载外,何必谢曩昔。
相与无相与,形骸自脱落。
鉴明去尘垢,止则鄙吝生。
体之固未易,三觞解天刑。
方寸无停主,矜伐将自平。
虽无丝与竹,玄泉有清声。
虽无啸与歌,咏言有馀馨。
取乐在一朝,寄之齐千龄。
合散固其常,修短定无始。
造新不暂停,一往不再起。
于今为神奇,信宿同尘滓。
谁能无此慨,散之在推理。
言立同不朽,河清非所俟。
这首诗表达了对人生、自然和艺术的思考。大象运转,万物周而复始,世界的变化并不依赖于我的意愿。究竟归属何处,顺应自然法则便会安稳。即使我有心去理解,往往也无法领悟,反而被世俗的利益缠绕。与其被动接受,不如随遇而安,享受美好的时光。春光明媚,万物复苏,寄托着我的情感和思绪。仰望蔚蓝天空,俯视碧绿水边,心中豁达而开阔。大自然的造化功力深厚,万物皆有其道理。即使景象各异,也能让我感受到新鲜的体验。与友人共聚,彼此之间的信任是最重要的。探索真理,领悟人生,就如过客一般。往日的经历并不如我所期望,空荡荡的房间是我内心的归宿。遥想千年之后,又何必怀念过去呢?人与人之间不必拘泥于形式,心灵是最重要的。清明的心灵能去除尘世的污垢,静止则会生出卑陋的欲望。保持内心的坚固并不容易,三杯酒可以解开心中的束缚。心思活跃不受拘束,炫耀反而会平息。虽然没有乐器的声音,泉水依然清澈悦耳。尽管没有高歌的吟唱,诗句依然流淌着芬芳的气息。享受于此时此刻,寄托在千年的期盼中。合与散是事物的常态,生与死没有开始。创造新的事物不断前行,一去不再回头。在当今看来,这都是神奇的事情,信仰也同尘埃般渺小。谁能不对此感慨,皆在推理之中。言语的存在是永恒的,河水清澈并不需要等待。
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号澹斋,是东晋著名书法家、政治家和文学家,被誉为“书圣”。他的书法作品被后世视为楷模,尤其是《兰亭序》更是千古传颂的佳作。王羲之的诗词以情感真挚、形象生动著称,常蕴含对人生和自然的独特理解。
《兰亭诗二首》是在一场春季聚会中创作的,王羲之与友人们在兰亭赏春饮酒,吟诗作对,气氛悠然自得。此诗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自然和艺术的感悟,蕴含了深厚的哲理。
《兰亭诗二首 其二》展示了王羲之对自然、人生以及人际关系的深刻思考。诗的开篇以“悠悠大象运”引出人生的无常,接着探讨了个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强调顺应自然法则的重要性。这种思考体现出一种对人生的豁达态度,王羲之并不拘泥于个人的得失,而是选择以逍遥自在的心态面对变化。
诗中多次提到“无”,如“虽无丝与竹,玄泉有清声”,表达了即使在没有外在事物的情况下,内心的感受依然可以丰富多彩。这种内在的丰富感受是王羲之所追求的艺术境界。他希望通过这种对内心世界的探索,达到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状态。
此外,诗中反复提到的“合散”、“修短”更是强调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化,提醒人们珍惜当下的美好时光。王羲之的这首诗不仅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也体现了他对人生的哲学思考,鼓励人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清澈。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慨,强调顺应自然、珍惜当下的重要性。王羲之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表达了对人际关系的珍视,以及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展现了他博大的胸怀和深邃的哲理思考。
春天的意象不仅代表着自然的复苏,也寓意着人生的希望与新生。水的流动象征着人生的无常,而酒则是人们在生活中寻求解脱的一种方式。
诗中提到的“悠悠大象运”是指什么?
诗中“虽无丝与竹,玄泉有清声”表达了什么思想?
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