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9:04:07
云安古汤溪,□□□□滨。
无室不盐烟,无民不樵薪。
士子独希少,锥刀事艰辛。
我因沿檄来,暇日聊咨询。
溪山秀且清,湛碧高嶙峋。
衣冠杳不报,敢问夫何因。
盛言汉廷尉,有语诒乡邻。
三牛对马岭,有井无贵人。
斯言既笃信,诗礼不复闻。
我闻为咨嗟,此语深非仁。
儒风一旦扫,有甚遭烧焚。
因言廷尉者,其生岂不神。
既禀神灵姿,宁非贤圣伦。
安得鄙俚语,千载愚斯民。
斯民有幸氏,贵岂无足尊。
唐皇上柱国,伪蜀掌丝纶。
遗诰尚可考,苗裔亦诜诜。
后生宜可畏,况逢尧舜辰。
如何三百年,自弃甘煨尘。
前贤不知慕,俚语常书绅。
不知非格言,野老相因循。
为言听我语,蜀氏初顽嚚。
文翁为益州,化蜀与维新。
英才出王马,继世扬子云。
词章霭当世,至今耀清芬。
自尔吾蜀士,文学多彬彬。
乃知汤溪上,未必无国珍。
琢磨始成器,匪即为荆榛。
我虽非文翁,志使风俗淳。
亦非好辩者,示劝聊谆谆。
公侯宁有种,自致唯斯文。
蜀学乃孤陋,师友须隆亲。
又当听我言,既学须能勤。
不勤如不学,勤学始成身。
穷兮世巨儒,达兮国名臣。
唯恐学不至,学必无沈沦。
如不学为名,不如复煎熏。
十室有忠信,见者希能遵。
会观集岁后,俊造来訚訚。
一成诗礼乡,举充观国宾。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19:04:07
云安古汤溪,滨。无室不盐烟,无民不樵薪。士子独希少,锥刀事艰辛。我因沿檄来,暇日聊咨询。溪山秀且清,湛碧高嶙峋。衣冠杳不报,敢问夫何因。盛言汉廷尉,有语诒乡邻。三牛对马岭,有井无贵人。斯言既笃信,诗礼不复闻。我闻为咨嗟,此语深非仁。儒风一旦扫,有甚遭烧焚。因言廷尉者,其生岂不神。既禀神灵姿,宁非贤圣伦。安得鄙俚语,千载愚斯民。斯民有幸氏,贵岂无足尊。唐皇上柱国,伪蜀掌丝纶。遗诰尚可考,苗裔亦诜诜。后生宜可畏,况逢尧舜辰。如何三百年,自弃甘煨尘。前贤不知慕,俚语常书绅。不知非格言,野老相因循。为言听我语,蜀氏初顽嚚。文翁为益州,化蜀与维新。英才出王马,继世扬子云。词章霭当世,至今耀清芬。自尔吾蜀士,文学多彬彬。乃知汤溪上,未必无国珍。琢磨始成器,匪即为荆榛。我虽非文翁,志使风俗淳。亦非好辩者,示劝聊谆谆。公侯宁有种,自致唯斯文。蜀学乃孤陋,师友须隆亲。又当听我言,既学须能勤。不勤如不学,勤学始成身。穷兮世巨儒,达兮国名臣。唯恐学不至,学必无沈沦。如不学为名,不如复煎熏。十室有忠信,见者希能遵。会观集岁后,俊造来訚訚。一成诗礼乡,举充观国宾。
云安的古汤溪旁,随处可见盐烟缭绕,村民们都在砍柴。读书人却寥寥无几,努力读书的过程十分艰辛。我因为沿着文书而来,闲暇时聊聊这些事情。溪水和山峦都秀丽而清晰,蓝色的水面高耸入云。身穿衣冠的人们杳无音信,我敢问这是为什么呢?盛传汉代的廷尉,有话传给乡邻。三牛在马岭对面,有井却没有贵人。这些话既然被深信,诗书的教化便无人再提。我听到这些话,深感不安,这话并非仁义之言。儒家风气一旦被扫除,又有何人遭受焚烧?提到廷尉,难道他的生平不神圣吗?既然他具备神灵的风范,岂不是贤能的榜样?怎么会有低俗的言语,千年愚弄百姓?这些百姓有幸氏,难道没有值得尊重的地方?唐朝的柱国,假冒的蜀地掌握丝绸。遗留下来的文书尚可考证,后代的子孙也都茁壮成长。年轻人应当被敬畏,更何况遇到尧舜的时代。为什么三百年间,自甘沉沦?前贤没有追慕,俚语常常被士绅所书写。不知这些并非格言,乡野的老人相互传递。听我说,蜀地的氏族最初是顽固的。文翁在益州,教化蜀地与维新。英才出自王马,后世承继扬子云。词章辉煌于当世,至今仍然光辉照耀。自从我们蜀地的士人,文学日益繁荣。由此可知汤溪上,未必没有国之珍宝。打磨才能成器,并非是荆棘丛生。我虽不是文翁,却希望使风俗淳厚。也不是好辩之人,所说劝诫也只是言辞。公侯难道有种族之分,归根结底还得依靠文采。蜀地的学问实在狭隘,师友之间必须亲近。还要听我说,既然学习就要努力。不努力就等于不学习,勤奋学习才能有所成就。穷困的便是世上的巨儒,显达的便是国家的名臣。唯恐学业未达,学习必定不沉沦。若不学习为名,倒不如回到火熏。十户人家有忠信,见到的人少之又少。等到岁月的积累,英才将会涌现。一个地方如能成就诗礼之乡,便可充实国家的宾客。
王日翚,宋代诗人,生于北宋时期,致力于文学创作。其诗作风格典雅,常以劝学、抒怀为主题,反映了对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视。
《云安监劝学诗》是在当时社会重文风、重教育的背景下创作的。王日翚以此诗劝勉乡里青年努力学习,传承文脉,抵制低俗文化,提倡儒家风气,旨在唤醒人们对教育的重视和对文化的传承。
《云安监劝学诗》是一首劝学的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学风的忧虑和对年轻一代的期待。诗中描绘了云安古汤溪的美丽自然景象,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氛围,然而在这美丽的外表下,却隐藏着对乡村学术荒废的深刻反思。王日翚通过对士子稀少的描绘,强调了读书的艰辛与重要性,表达了对人才匮乏的忧虑。
诗中反复提到的“士子”、“廷尉”和“文翁”等词语,进一步强调了儒家文化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作者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引用,强调了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指出了低俗文化对社会的侵蚀。尤其是对“三百年,自弃甘煨尘”的感慨,反映了他对历史的警醒,呼吁后人珍惜学习机会,努力追求学问。
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在形式上做到对仗工整、词句优美,更在内容上传达了深邃的教育思想,体现了王日翚作为诗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
中心思想是提倡教育,呼吁人们重视学习与文化传承,反对低俗文化对社会的影响,强调知识的重要性。
诗中提到的“士子”指的是:
A. 农民
B. 读书人
C. 商人
D. 官员
诗中提到的“文翁”指的是:
A. 诗人
B. 教育家
C. 官员
D. 战士
作者对学习的态度是:
A. 不屑一顾
B. 努力追求
C. 随意而为
D. 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