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01:43: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01:43:09
穷邦迫秋成,霖雨厚土湿。
邅吾上涞水,濞汹三峡疾。
邦人送之子,岸潦饮马膝。
凄凄属方升,澹澹惊并集。
冲湍顺涂路,游波汇原隰。
安知禾黍腐,转觉蛙黾急。
何由干此潦,问天借九日。
萧萧荆棘晚,亹亹霜霰密。
之子向南州,铜章宰一邑。
何须念宋远,古谓跂余及。
扬舲堤柳尽,把醆淮山入。
封圻吴楚徼,郡县秦汉袭。
开门驵侩哄,辏浦篙帆翕。
平旦书百函,交衢客三揖。
新湖容鼓铸,甲令贵绥辑。
之子搴词科,闻诗不读律。
古来学为吏,颇自吾儒出。
足民与知方,求由有政术。
鞭笞麇鹿骇,亦恐日不给。
先君卓鲁后,之子况早立。
焚香闭合坐,啾耳从潗濈。
官忙尚偷闲,文字要嶪岌。
在贫困的边疆,秋意渐浓,绵绵细雨使土地湿润。
我沿着涞水而上,激流在三峡间奔涌。
乡人送别我的弟弟,他的马在岸边的水洼中饮水。
凄凉的景象使人感到忧伤,轻舟在水面上轻轻摇荡。
急流顺着河道奔流,游荡的波浪汇集在原野之间。
谁能知道稻谷是否腐烂,转眼间青蛙与蚂蝌蚪急忙逃窜。
如何能在这水洼中干活,向天借来九天的阳光。
萧瑟的荆棘在晚秋中愈加茂密,霜雪悄然降临。
我的弟弟前往南州,去做一个地方的官。
何必念及遥远的宋朝,古人曾说过“跂余及”。
扬起船帆,河堤上的柳树已经落尽,把酒带入淮山。
边界封闭了吴楚,郡县继承了秦汉的制度。
开门迎接客人,船只在港口中穿梭。
清晨,我写下百封信,向三位客人行礼。
新湖的水面上,鼓声响起,官令要稳固安定。
我的弟弟考取了词科,听闻诗歌却不读律。
自古以来,学习做官的,往往是我们这些儒生。
百姓的安定与明智,得靠有政术的人。
鞭笞麇鹿使人恐惧,也害怕日子过得不够。
先君的成就还在,何况我的弟弟更早立志。
焚香静坐,耳边听着溪水潺潺。
官员忙碌却还偷得闲暇,文字工作总是繁琐艰难。
晁补之(1053年-1110年),字叔明,号山人,宋代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家,政治家。他是北宋时期的杰出人才之一,尤其以诗词闻名,擅长描写山水与人情,情感细腻,语言清新。晁补之的诗作多表现对社会的关心和对人情世态的观察。
此诗写于宋代,反映了作者对弟弟无斁前往宝应任职的送别之情,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与对乡土、亲人的眷恋。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与人事交融,表现出对时局的感慨与对人生的哲思。
晁补之的这首《送八弟无斁宰宝应》不仅表现了对弟弟的送别之情,也蕴含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诗中通过描绘秋季湿润的自然景象,展现了诗人的敏感与细腻。开篇便用“穷邦迫秋成,霖雨厚土湿”描绘出边远地区的自然环境,给人一种凄凉而又真实的感受。
随着诗歌的推进,作者通过描绘送别的场景,引发对人生与理想的思考。诗中提到的“何须念宋远,古谓跂余及”表达了对古人理想的追求与自身价值的思考,显示出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对未来的期望。最后的“焚香闭合坐,啾耳从潗濈”则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思考。
整首诗在情感上层层递进,从自然景象到人事送别,再到对理想的追求,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情感链条。诗人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与深刻的人生感悟,使得这首诗不仅是一首送别诗,更是一首充满哲理的作品。
穷邦迫秋成,霖雨厚土湿。
邅吾上涞水,濞汹三峡疾。
邦人送之子,岸潦饮马膝。
凄凄属方升,澹澹惊并集。
冲湍顺涂路,游波汇原隰。
安知禾黍腐,转觉蛙黾急。
何由干此潦,问天借九日。
萧萧荆棘晚,亹亹霜霰密。
之子向南州,铜章宰一邑。
何须念宋远,古谓跂余及。
扬舲堤柳尽,把醆淮山入。
封圻吴楚徼,郡县秦汉袭。
开门驵侩哄,辏浦篙帆翕。
平旦书百函,交衢客三揖。
新湖容鼓铸,甲令贵绥辑。
之子搴词科,闻诗不读律。
古来学为吏,颇自吾儒出。
足民与知方,求由有政术。
鞭笞麇鹿骇,亦恐日不给。
先君卓鲁后,之子况早立。
焚香闭合坐,啾耳从潗濈。
官忙尚偷闲,文字要嶪岌。
整首诗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对弟弟前途的祝福,以及对社会现状的思考。诗中贯穿着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敬仰,体现了诗人对社会责任感的重视。
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诗人的内心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与人们的生活状态,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穷邦迫秋成”中“穷邦”指什么?
诗中提到的“铜章”指的是什么?
“何由干此潦,问天借九日”表达了什么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