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3:20: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3:20:40
堆几尽埃简,攻之如蠹虫。
谁知圣人意,不尽书籍中。
曲尽弦犹在,器成机见空。
妙哉留轮手,堂下笑桓公。
这几本书几乎被尘埃覆盖,仿佛被虫子啃噬一般。
谁能理解圣人的思想,不过是在书籍中一知半解。
琴弦虽然已被弹尽,但乐器的声音依旧存在,
技艺精湛的工匠,堂下却在嘲笑桓公。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苏轼在文学上成就卓著,诗词、散文、词等皆有重要作品。他的诗风豪放,词风婉约,常常结合哲理与生活经验。
《嘲子由》写于苏轼与弟弟苏辙(字子由)之间的亲密关系中。诗中表达了对知识的思考及对学问的轻视,反映了苏轼对当时学术氛围的批判。
《嘲子由》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表面上看似在嘲笑自己弟弟的学术追求,但实际上却深刻地探讨了知识与智慧之间的关系。诗的开头用“堆几尽埃简,攻之如蠹虫”形象地描绘了书籍被遗弃的状态,暗示着知识的被忽视与遗忘。而后句“谁知圣人意,不尽书籍中”进一步揭示了单纯依赖书本知识的局限性。
接着,诗中用“曲尽弦犹在”来表达即使音乐已终结,其余音仍在,说明真正的智慧不在书本,而在于对生活的感悟与领悟。最后“妙哉留轮手,堂下笑桓公”不仅指向技艺的传承,也暗含对那些只在表面上追求知识之人的讽刺。
整首诗采用了生动的比喻与形象化的表达,体现了苏轼对知识的深邃理解和对人生态度的反思。通过音乐与工匠的意象,诗人传达了对真正智慧的追求,表现出一种对形式主义的蔑视和对实质内涵的渴望。
整首诗揭示了知识与智慧的关系,倡导实践的重要性,批判单纯依赖书本知识的态度,强调对生活经验的重视。
“堆几尽埃简”中“埃”指的是什么?
A. 书籍
B. 尘埃
C. 知识
诗中提到的“桓公”是谁的代称?
A. 孔子
B. 只重表面的人
C. 苏轼的弟弟
诗中强调的真正智慧来源于哪里?
A. 书本
B. 生活经验
C. 他人的教导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