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6:09: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6:09:50
幽居乱蛙黾,生理半人禽。
跫然已可喜,况闻弦诵音。
儿声自圆美,谁家两青衿。
且欣习齐咻,未敢笑越吟。
九龄起韶石,姜子家日南。
吾道无南北,安知不生今。
海阔尚挂斗,天高欲横参。
荆榛短墙缺,灯火破屋深。
引书与相和,置酒仍独斟。
可以侑我醉,琅然如玉琴。
在幽静的居所中,听到蛙鸣的声音,我的生活就像那些人和禽鸟。
脚步声已经让我感到欣喜,更何况听到了弦乐和诗诵的声音。
孩子们的声音如此圆润动听,不知是哪个家庭的两位书生。
我高兴地欣赏他们的吟诵,却不敢取笑他们的越音。
九龄(指年龄约九岁的小孩)在韶石上起舞,姜子(姜太公)家在南方。
我说的道理无所谓南北,何必去分辨今生的存在。
大海宽阔,依然挂着斗星,天空高远,似乎要横亘星辰。
荆棘和榛子短墙缺口,灯火透过破旧的屋子幽深。
我引书与他们共唱,独自斟酒,享受这一刻。
可以陪我共醉,声音如同美玉的琴声。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其诗词以豪放、洒脱著称,风格多样,擅长抒情和描绘自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此诗写于苏轼迁居之夕,感受到邻舍孩童诵读书声的愉悦,并由此生发出感慨,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教育的重视。在新的环境中,他感受到了宁静和文化的氛围。
此诗通过描绘诗人迁居之际的所见所闻,传达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文化的向往。诗中,苏轼通过对邻舍孩童朗朗书声的描写,表现了他对教育的欣赏与赞美。诗的开篇以“幽居乱蛙黾”引入,自然的声响与人声交融,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接着,诗人用“儿声自圆美”来形容孩子们的声调,展现了对年轻一代的期待与喜悦。
诗中提及“九龄起韶石”,不仅强调了年幼者的活泼,也暗示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而“吾道无南北,安知不生今”展示了苏轼对人生哲学的思考,强调了心灵的自由与思想的开放。
整体来看,诗歌充满了生机与希望,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美好的向往和对文化传承的深刻理解。苏轼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思考,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遐想空间,表达了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尤其是对教育和文化的重视。诗中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体现了心灵的自由与开放。
诗中提到的“青衿”指的是什么?
诗人对邻舍孩子们的声音的评价是怎样的?
“吾道无南北”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