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4:42: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14:42:19
北庭送壮士,貔虎数尤多。
精锐旧无敌,边隅今若何。
妖氛拥白马,元帅待雕戈。
莫守邺城下,斩鲸辽海波。
在北庭送别勇士,像猛虎一样的人数目尤其众多。
昔日精锐的军队无人能敌,今天边疆的形势又如何呢?
妖邪之气笼罩着白马,统帅正等待着雕刻的戈矛。
不要守卫在邺城之下,应该去斩杀辽海中的鲸鱼。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被尊称为“诗圣”。他的诗歌题材广泛,风格多变,常常关注社会现实与人民疾苦。
《观兵》创作于杜甫流亡生涯中的某一时期,正值安史之乱后,国家动荡,边防紧张,诗中反映了他对国家局势的忧虑与对士兵的敬意。
《观兵》是一首表现杜甫对边疆局势深切关注的诗。诗中通过对士兵的描写,展现了壮士们的英勇和不屈,同时也隐含着对国家未来的担忧。“北庭送壮士,貔虎数尤多”,开篇便用气势磅礴的比喻展现出士兵的壮烈形象,营造出一种悲壮的氛围。接着,诗人提到昔日的精锐军队,如今却面临着不安的局势,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忧虑和对兵员的期待。
“妖氛拥白马,元帅待雕戈”则展现出一种紧张的战斗氛围,妖邪的气息和统帅的准备暗示着即将来临的战斗。在这样的背景下,杜甫建议不要守卫于邺城,而是要积极出击,斩杀敌人。整首诗通过对比过去的辉煌与现在的危机,发出了对国家前途的深切思考,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家国情怀和对士兵的敬仰。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表达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关怀,以及对士兵的崇敬与期待。诗人通过描绘壮士的英勇和边疆的危机,激发出强烈的家国情怀,反映了诗人在动荡时代的忧虑与希望。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的情感基调,传达出一种强烈的战斗欲望与对未来的忧虑。
答案:
杜甫的《观兵》与王昌龄的《出塞》都表现了对战争的思考和对士兵的敬意,但杜甫更侧重于边疆的危机与士兵的壮烈,而王昌龄则更强调战争的悲壮与离别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