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4:48: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4:48:42
声前认得,已涉廉织。句下承当,犹为钝汉。电光石火,尚在迟疑。点著不来。横尸万里。
在声音之前就已经辨认出来,如今已经经历了廉洁的编织。句子之下负有责任,仍然显得迟钝。电光石火的瞬间,却仍在犹豫。点燃的火焰难以到来。尸体横陈万里。
作者介绍:释静,宋代著名的僧人诗人,以佛教哲学和自然景观为主题,作品常蕴含深厚的禅理。
创作背景:该诗作于社会动荡时期,作者借用诗歌表达对时局的感慨与思考,反映了对人性与命运的深刻探讨。
这首诗在简练的字句中蕴含了丰富的哲理,表达了对人生短暂与命运无常的感慨。诗的开头“声前认得”意指在纷扰的世界中,真实的事物往往难以辨识。接着提到“已涉廉织”,暗示作者对清白和纯真的追求。然而,随着诗句的深入,作者将目光转向人性中的迟钝与犹豫,表现出一种内心的挣扎。
“电光石火”这一意象的使用,让人联想到生命的短暂与瞬息万变,然而“尚在迟疑”却又突显出人们在关键时刻的犹豫不决。末尾的“横尸万里”则是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象征着在历史长河中,许多理想与追求都可能化为泡影,给人以深刻的反思。
整首诗在结构上呈现出一种层次感,前半部分描绘内心世界的感知,后半部分则展现出外部环境的惨烈,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人深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探讨了人生的短暂与命运的无常,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声前认得”指的是什么?
“电光石火”用来形容什么?
“横尸万里”表达了哪种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相比,两首诗都涉及了对人生短暂的感悟,但王维的作品更强调友情与离别的情感,而释静的《偈》则更为深邃,聚焦于个体内心的挣扎与社会的惨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