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02:58: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02:58:01
生儿廿岁余,教养无一善。
既失阿母欢,父亦罕见面。
寒不曾暖衣,饥不曾饱饭。
虽负读书名,谁与给笔砚。
所生尚如此,何况疏与远。
儿命本来穷,父又遭谪谴。
徒步出长城,三载忘其倦。
方喜共生还,谁料复征战。
禾黍或不登,荑稗时亦荐。
乃知秋实成,不在种贵贱。
我出生已经二十多年,然而教养却没有一件好的。
自从失去母亲的欢笑,父亲也很少见面。
寒冷的日子从未暖和过,饥饿的日子从未吃饱过。
虽然有读书的名声,谁来给我提供笔墨和砚台呢?
我所处的境况已经如此,何况那些远离的亲属呢?
我的命本来就贫穷,父亲又遭受贬谪。
我徒步走出长城,三年间忘记了疲倦。
刚刚高兴能共同生还,谁知又要征战。
禾黍或许无法丰收,荑稗的草也时常生长。
因此我知道,秋天的果实成就,和种子的贵贱无关。
作者介绍: 顾永年,清代诗人,生于贫困家庭,经历了许多艰辛,作品多反映个人悲苦和家国情怀。他的诗风深沉,常以平实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顾永年经历了家庭变故和生活困苦之际,诗中体现了对父亲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无奈,反映出当时社会动荡和个人命运的无常。
这首诗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生活困境的深刻反思。开篇即以“生儿廿岁余,教养无一善”,直入主题,展现了诗人对自己成长经历的痛苦回忆。诗人在生活的艰辛中,失去母亲,父亲又受到贬谪,形成了对家庭的失落感和对人生的无奈。这种感受在“寒不曾暖衣,饥不曾饱饭”中得到进一步强化,展现了生存的艰难。
诗中的意象,如“禾黍或不登,荑稗时亦荐”,不仅描绘了自然界的景象,也隐喻了人与自然、人与命运之间的关系。诗人通过对比,暗示了无论是贵贱,最终的结果都是秋实的丰收,体现了对命运的深刻理解与接受。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既有生活的真实描摹,又有哲理的思考,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对人生的独到见解。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诗中使用了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情感的表达,如“寒不曾暖衣,饥不曾饱饭”,通过排比强调了生活的艰难。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个人在逆境中的坚持与思考,揭示了家庭、命运与生活的无常,表达了对生活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诗中提到的家庭成员主要是哪位?
“禾黍或不登”中“禾黍”指的是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