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凤山竹枝词 其二》

时间: 2025-04-23 08:42:40

诗句

士女纷纷到八庄,元宵三日正迎王。

乞糖乞米求多福,一倍还须两倍偿。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08:42:40

原文展示:

士女纷纷到八庄,
元宵三日正迎王。
乞糖乞米求多福,
一倍还须两倍偿。

白话文翻译:

在元宵节的三天里,士人和女子们纷纷来到八庄,热闹地迎接王公贵族。人们乞求糖果和米粮,以求得更多的福气,但所求的祝福往往需要以双倍的代价来偿还。

注释:

  • 士女:指有身份的男子和女子。
  • 八庄:指的是一个地方名,可能是当时的集市或聚集地。
  • 元宵: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 乞糖乞米:乞求糖果和米粮,表达了人们对生活富裕和幸福的渴望。
  • 倍偿:双倍偿还,暗示所求的福气往往伴随着更多的付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卢德嘉,清代诗人,生活在社会变迁的时代,作品常反映民间生活和节庆习俗,风格清新活泼。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元宵节期间,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节日的热情和对生活的期盼,同时也揭示了生活中的代价与付出。

诗歌鉴赏:

《凤山竹枝词 其二》以生动的场景描绘了元宵节的热闹氛围。诗中“士女纷纷”描绘了人们齐聚于八庄,展现出节日的欢庆气氛,令人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气息。元宵节是团圆和庆祝的日子,诗人通过“正迎王”一词,暗示了节日的庄重与喜庆。

乞求糖米的描写,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但“倍偿”一词则透露出一种对生活现实的思考:求福的背后必然有付出与代价。这种对比使得整首诗在欢庆之余,留给人们一种深思的余韵。

通过生动的场景和细腻的情感,诗人将节日的欢乐与生活的真实紧密结合,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特有的情感深度与社会观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联描绘了节日的热闹场景,士女们欢聚一堂,形成了生动的画面。
    • 第二联通过“正迎王”的表达,强调了节日的尊贵与重要性。
    • 第三联反映了人们对福气的渴求,展现了人们的企图心。
    • 最后一联则揭示了人生的真实,福气的获得需要付出代价,给人以警示。
  •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乞糖乞米”形成对仗,增强了节奏感。
    • 夸张:乞求“双倍偿”夸大了人们对幸福的追求,暗含深意。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节日的欢庆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时也暗示了生活中的代价与付出。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
    • 士女:象征着社会的繁荣与人们的热情。
    • 八庄:象征着节日的聚集地,体现了人们的团结与欢乐。
    • 糖米:象征着生活的富足与幸福的渴望。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什么?

      • A. 中秋节
      • B. 元宵节
      • C. 清明节
      • D. 端午节
    2. 诗人提到乞求什么?

      • A. 钱财
      • B. 糖和米
      • C. 食物
      • D. 祝福
    3. 诗中提到的“倍偿”指的是什么?

      • A. 债务
      • B. 付出与代价
      • C. 祝福
      • D. 确认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元宵》——王安石
  • 《春夜喜雨》——杜甫

诗词对比

  • 王安石的《元宵》同样描绘了节日的热闹,但更侧重于社会与个人的关系。而卢德嘉则通过乞求与偿还的对比,强调了生活的现实与代价。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华诗词大典》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寒夜 满江红 上清宫蜡梅 永乐大典二千八百十二梅 缺月挂疏桐 拟东坡作 猛虎行 皇武 时雨 秦楼月 梅花引 其二 过天门关作 梅花引 其一 过天门关作 仿张志和西塞二首 其二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四点底的字 单人旁的字 胡猜乱道 蔫头蔫脑 轻开头的成语 厂字头的字 皟皟 解骖推食 父母之邦 腊尽春回 心字底的字 三宰 乐昌之镜 邑字旁的字 益人神智 包含拟的词语有哪些 半价倍息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