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天台书事十三首》

时间: 2025-05-07 06:43:41

诗句

小圃都无花木名,只栽松竹养余清。

时时风向边头过,喜听松声又竹声。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6:43:41

原文展示:

小圃都无花木名,只栽松竹养余清。时时风向边头过,喜听松声又竹声。

白话文翻译:

在这小小的园圃里,没有种植那些有名的花卉树木,只是栽种了松树和竹子,以保持这里的清幽。时常有风吹过园圃的边缘,我喜欢聆听松树和竹子在风中发出的声音。

注释:

  • 小圃:指小型的园圃或花园。
  • 花木名:指有名的花卉和树木。
  • 松竹:松树和竹子,常用来象征坚韧和清高。
  • 余清:指剩余的清幽之气。
  • 边头:边缘,指园圃的边缘。
  • 松声又竹声:松树和竹子在风中发出的声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勋(1098-1174),字公显,号松隐,南宋初期的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文多表现个人情感和对时政的看法,风格清新自然,尤以山水田园诗见长。这首《天台书事十三首》可能是他在天台山隐居时所作,表达了对自然清幽生活的向往和享受。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曹勋在天台山隐居时所作,反映了他对自然清幽生活的向往和享受。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文人多追求隐逸生活,以逃避政治纷争和社会压力。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清幽生活的深切向往。诗中“小圃都无花木名,只栽松竹养余清”一句,既展现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选择,也体现了他的高洁品格。松竹作为象征坚韧和清高的植物,在这里被赋予了更深的文化内涵。后两句“时时风向边头过,喜听松声又竹声”则进一步以风声和松竹声为媒介,传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细腻感受和内心的宁静喜悦。整首诗意境清幽,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是一首典型的山水田园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小圃都无花木名”:诗人描述自己的园圃中没有种植那些有名的花卉树木,这反映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追求。
  2. “只栽松竹养余清”:诗人选择栽种松树和竹子,这两种植物常被用来象征坚韧和清高,这里也体现了诗人的品格追求。
  3. “时时风向边头过”:诗人注意到时常有风吹过园圃的边缘,这里的“时时”强调了自然环境的动态美。
  4. “喜听松声又竹声”:诗人喜欢聆听松树和竹子在风中发出的声音,这里的“喜听”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声的欣赏和内心的宁静喜悦。

修辞手法:

  • 象征:松竹作为象征坚韧和清高的植物,在这里被赋予了更深的文化内涵。
  • 拟人:“喜听松声又竹声”中的“喜听”赋予了诗人以人的情感,增强了诗句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诗人对自然清幽生活的向往和享受,以及对简朴生活的追求和高洁品格的体现。

意象分析:

  • 松竹:象征坚韧和清高,体现了诗人的品格追求。
  • 风声:象征自然环境的动态美,传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细腻感受。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植物有哪些? A. 松树和竹子 B. 花卉和树木 C. 松树和花卉 D. 竹子和树木 答案:A

  2. 诗人为什么喜欢听松声和竹声? A. 因为它们象征坚韧和清高 B. 因为它们是自然之声 C. 因为它们能带来宁静喜悦 D. 因为它们是园圃中的唯一声音 答案:C

  3. 诗中的“小圃”指的是什么? A. 大花园 B. 小型的园圃或花园 C. 农田 D. 山林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清幽生活的向往。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展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与曹勋的《天台书事十三首》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清幽生活的向往,但王维的诗更多地展现了山水之美,而曹勋的诗则更注重表达内心的宁静喜悦。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曹勋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他的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曹勋诗歌的背景。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悲秋 出蜀十九年故交零落 客怀 秋晚 闵雨 梦归 夜雨有感 述野人语 冬晓 睡起书触目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枝源派本 知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攴字旁的字 屮字旁的字 清虚 尝巧 宸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请救 屡试屡验 鬯字旁的字 艸字旁的字 片字旁的字 孤掌难鸣 大声疾呼 驷牡 齿危发秀 郑卫之音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